正文 第48章 壯文實用顯功能(1 / 3)

1980年6月25日,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在桂發(1980)54號文件中發出“自治區黨委關於恢複少數民族語言工作委員會的通知”,1982年2月2日國家民委在(82)民文字第43號中發出“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對《關於壯文方案修改意見的報告》的批示”,被中斷了十多年的壯文推行工作得以恢複。自那時以來,壯文在農民學科技、廣播宣傳、翻譯黨代會全國人代會及領袖選集、新聞出版、文學創作、古籍整理、收集民間文學、壯族曆史文化研究等實用領域中都顯示出它的功能,取得了相應的成績。

而其中的一個亮點,是自上世紀末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區民語委)麵對基層的普通壯族群眾,在壯文的農村實用上下工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實踐證明,不是壯文有沒有用,而是我們用不用它,是否用對了地方。就使用的角度而言,文字是一種工具,一種交際的工具,溝通信息的工具,積累生產技術資源的工具,凡是工具,隻有在使用中才能顯出其功能。古代戰爭使用的是冷兵器,其效用如何,隻有在戰場上才能顯示出來。當平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則千裏馬有類駑馬,越王劍淪為禮器。文字也是如此,其功能隻有在使用中才能夠體現,廣西語委的實踐再次證明了這一點。1999年11月到2000年元月,區語委在貴港市的覃塘區蒙公鄉、武宣縣的新龍鄉和橫縣的靈竹鄉舉辦第一期農民學壯文學科技培訓班。參加三個班的人數雖然隻有142人,卻是壯文推行的新起點。這三個班有一個特點,這就是學員女多於男,蒙公班男女比例為6:31;新龍班的男女比例為11:41;靈竹班男女比例為11:42。

也就是說,男學員僅占19.7%,女學員占了80.3%。2000年的第二期一共在環江、貴港、武宣、平果四縣辦了四個班;2001年的第三期在馬山、武宣、環江開辦了三個班;2002年的第四期在環江、柳城辦了兩個班;2003年第五期在柳城、都安辦了兩個班;2004年第六期在都安、柳城、大新辦了三個班;2005年第七期在都安、馬山、靖西、寧明、憑祥辦了五個班,除了2002年柳城縣洛崖班男多於女(38:12)以外,22個班中有21個是女多於男。其中2004年都安澄江鄉50名學員全部都是女的。總計1000學員裏,男學員239人,占23.9%,女學員761人,占76.1%。這個數字說明了什麼呢?第一,說明壯族地區有的舊思想意識仍然濃厚,女孩子上學的機會仍然偏少。毛主席曾尖銳地抨擊舊社會加在婦女身上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四條繩索,那時婦女“無才便是德”,被排除了受教育的機會,這些舊觀念幾十年來受到很大衝擊,但完全退出我們的生活為時尚早。在現代化建設當中,如果婦女仍然得不到平等的教育機會,那現代化是不能實現的。第二,說明壯族婦女對文化有著追求的熱情,他們並不甘心當文盲半文盲。在科學種養時代,她們渴求學習文化,學習種養科學知識,渴求通過文字了解外部世界。當青壯年男子紛紛出外打工,把農活丟給她們的時候,她們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也懂得文盲不能種好田、養好禽畜的道理。如果我們不理解她們的處境和要求,那麼,我們高談闊論實現現代化跟“畝產13萬斤”的新聞就挨近了。第三,說明在廣大壯族婦女中存在文字真空半真空地帶。這部分(也許是相當一部分)文盲、半文盲婦女,有的既不懂漢語,也不懂漢文;有的懂一點,但還達不到順暢吸收科技的要求。要她們去學漢語文並達到順暢運用於吸收漢文中的科學技術,是極不容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對與自己語言相一致的壯文產生如此大的熱情。統計表明,培訓班總的結業率為98.9%,即1000人裏隻有11人未堅持到底,其中男學員7人,女學員4人,女學員的鞏固率為99.45%,男學員為96.796,女學員高於男學員。第四,說明農村中仍堅持在生產第一線的主要是婦女。她們的文盲率應當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注意。如果在生產第一線的多是文盲或半文盲,那麼,要根本改變壯族地區農村的麵貌是不可能的。文盲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第五,從所辦的班次分布來看,南北兩個方言都有,而且鞏固率都差不多,這說明,《壯文方案》對壯族地區是普遍適用的。從經濟發展程度來看,既有貴港、橫縣、憑祥、平果這樣經濟相對較好的縣市,也有都安、馬山、環江、靖西這樣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縣。這說明,壯文對壯族地區的廣大農村,有比較廣泛的適應性。貴港市先後辦的兩個班,結業率都達到100%,其中第二期的一個班,58人當中男20人,女38人,比例比較均勻,說明即使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地方,也仍有壯文發展的空間。馬山經濟相對滯後,農村尤其需要科技,所辦的三個班(2006年一個班),每班50人,結業率都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