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的數字表明,壯文對壯族農村的適應性,是不容置疑的。從1999年開始,區民語委先後在廣西壯文學校、柳城縣、上林縣、田東縣舉辦了五期壯族歌師歌手壯文培訓班,其中廣西壯文學校的兩個班,一個是全區性的,另一個是南部方言的,都取得了成功。學員學習極其認真,從此他們有了一種與自己語言相一致的得心應手的文字符號,再不擔心自己的作品從嘴邊流失了。有了這種武器,他們便可以進入文字創作,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推敲。和科技培訓班相反,歌師歌手壯文培訓班的男學員多於女學員,占了三分之二強。壯文是壯族歌手、歌師、歌王最渴求的工具,它們比古壯字準確方便,也便於傳播。許多歌手、歌師都來不及等待民語委的培訓班,自己就學了壯文。壯文在這個領域裏,普遍受到歡迎,是歌手、歌師們的珍愛之物。而民歌這一領域,也就成了壯文的生根的重要陣地。壯文將與壯族民歌同在。這類培訓班的舉辦表明,區民語委看準了壯文可以盡情發揮功能的一個重要領域。曆史上,壯族民間韻體文學作品隨時產生,大量產生,可惜的是大量自生自滅,大量流失,保存下來的萬不及一。古壯字保存的多限於長篇敘事詩,散歌流失最為嚴重,僅《粵風》留下乾隆年間的37首作品,幾如鳳毛麟角。彙集成為套歌,才留下淩雲排歌等少量篇章。這對於壯族文化的流傳,損失難以估量。而古壯字長詩因不同方言土語解讀困難,嚴重影響地區間流傳。現在有了全民族統一的壯文,壯族韻文作品的記錄、創作、加工、傳播的各種矛盾,迎刃而解。
當今全世界正掀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潮,聯合國還為此製定了文件。
作為傳統口頭傳承的民歌,被認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形態,世界各國和我國各民族都在奮力保護民歌這份遺產。在這種情勢下,壯文正可以發揮記錄、創作、傳承的功能,從而使“歌海”得以充實和延續。用壯語文給影片配音,上世紀50、60年代即已進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可惜後來停止了,直到近年才得以恢複。2001年以來,區民語委在有關部門的配合下,選擇群眾所需要的故事片和科技片譯為壯文,然後進行配音,送到鄉下,受到幹部群眾的歡迎。幾年裏給9個縣放映了1566場次,觀眾達75.26萬人次。民族語文科技電影下鄉的成功,給了我們多方麵的啟示。首先,區民語委和各電影發行公司等單位的合作,將配音電影下鄉,這本身看似簡單,實際體現了對民情的了解,對普通壯族群眾的關懷,工作重心的下移,也就是貫徹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徹“三個代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