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壯文實用顯功能(3 / 3)

第二,從看電影觀眾的踴躍程度來看,廣大壯族鄉村迫切需要了解外部世界,溝通與外部的信息交流,特別是吸取與壯族地區相適應的科學技術。

針對這種需求,民語委特意安排每場放映一部愛國主義影片,一至二部科教片。影片如《鐵道遊擊隊》《渡江偵察記》《地道戰》《地雷戰》《重裝警察》《閃閃的紅星》《新的甜蜜事業》《衝出亞馬遜》《荔枝紅了》等等,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比較高,富有教育意義。文學藝術最大的功能,在於給人以美的享受,讓人們從中認識生活,認識世界,這些影片無疑達到了目的。

所選擇的科教片,與壯鄉生產生活聯係緊密。如《生態農業》《水稻拋秧》《網箱養魚》《懶漢養豬法》《烏雞飼養技術》《水稻早育秧》《農村安全用電》《保健與優生》《養雞疾病防治法》《騙術的真相》等等,對壯族農村都非常適用。第三,滿足了基層幹部群眾的審美理解和審美要求。人們要從文學藝術作品當中得到美感,首先要聽懂看懂。我們的影視作品,都是用漢語文創作的,但文學藝術作品一般又不完全是用教材或報紙上那種書麵語創作,其中常有方言土語的詞彙和習慣表達法,有各地的俚語、俗語、諺語、格言、熟語、成語、術語、古語詞、略語、特定詞組和明喻、暗喻、隱喻、雙關、婉轉、摹狀、借代等眾多表達法,加上語速很快,不說半文盲,就是中學生也未必都懂。正因為如此,壯族地區鄉村農家的電視常有閑著的,蒙上灰塵。現在區民語委將壯族群眾不容易理解的漢語轉換成為壯人容易接受的信號——壯語文,自然受到歡迎。田陽最多場次觀眾達2500人,靖西最多場次分別是3200、3400、6700、7600人,說明壯族群眾對自己能聽懂看懂的影視抱有很高的熱情。人們看用自己語言配音的電影,有一種新奇感、親切感、平易感和滿足感,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也開發了智力。區語委試驗的成功,是和有關部門的積極配合,各縣相關領導的支持分不開的。如在各縣開辦的學壯文學科技培訓班,各縣民語辦或主管部門都積極配合,跑前跑後,主管的縣領導親自到場,提出要求,檢查督促,保證了各班次的成功。現在的問題是,下步怎麼辦?首先,目前限於人力物力財力,僅能開辦科技班、歌手班,其他領域的班次,如文秘班、壯醫班、廣播班、文藝創作班、基層宣傳班、古籍班、城管班,等等,還辦不辦?這裏涉及到不同部門的配合問題,更涉及到經費問題。這些經費從短期內看是增加了開支,但從長遠看,必有回報。從推進壯族地區鄉村發展的戰略來看,這些班次也是應當開辦的,其效果也不會比已經開辦的班次差。再就是壯族人口眾多,需要辦班的對象少說也有六七百萬,科技班每年隻能培訓100-200人左右,民語委就已經疲憊。這樣辦下去,就算100萬人,也得培訓幾百年,壯族如何發展?當此《壯文方案》通過50周年之際,應當慎重研究如何推廣,單靠區民語委一家,是難以承受的。而且也不能老是試驗下去,試驗的目的在於推廣。建議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多個相關部門共同研究,協調步驟,分期分批推廣,將壯族地區的文字真空半真空地帶填補,讓壯族人的漢文、壯文兩個信息渠道暢通,吸收先進的理念和科學種養技術,以促進壯族廣大鄉村的全麵協調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