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文論集》所收入的20多篇文章,是20多年來陸續發表的,雖然過去了這麼多年,但其中的基本觀點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過時。如推行民族文字的基本原則、民族文字韌帶說、民族文化生態平衡論、民族文化斷裂論、民族文字真空論、漢文與民族文字功能互補論、壯族文字曆史使命說、實用功能論、完善壯文推行機製等,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1985年,我在《壯文——壯族人民可以迅速掌握的信息載體》一文中提出:“在當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緊迫形勢下,壯人應當有一種可以迅速掌握的信息載體,現在有了,這就是壯文。”“在毫不猶豫地發展教育和掃除文盲的同時,必須迅速使壯文投入社會使用。”“要組織科技人員(主要是壯族)學壯文,並通過他們用壯文去指導生產、傳授技術,向群眾提供科技資料,使人們在學習壯文中得到真正的利益,即得到科技和應用上的成效,從而建立壯文的威信。”1988年我在《推行壯文問題講座》的十講裏,提出壯文應當進教育領域、政治領域、生產領域和文化宣傳等領域。可惜,除了區語委有行動,其他方麵反應甚微。而語委盡管迎難而上,畢竟權力、人力、財力有限。20多年過去,我們又耽誤了20多年寶貴時光。壯族廣大鄉村的文字真空,並沒有像人們預想的那樣得到填補。絕大多數壯人依然講壯話,他們並沒有迅速變成“漢語人”,正像中國人不可能迅速變成“英語人”,從語文科學的角度來看,其理同。20多年來,廣西有很大的發展,但手中無文的鄉村壯人,其思想觀念和生活狀態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手中無文,想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信息渠道大抵仍是堵塞的,他隻好稍飽即安,不知何時才能夠享受到地球村的人們已經享受的現代文明?20多年來,世界各國對民族文化價值的認識,都大大提升了一步。2003年10月,第32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就是這種新理念的結晶。中國緊跟世界潮流,2004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就批準我國加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和實踐上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如對民族文化的價值、傳承、弘揚和發展,在理論上有許多突破。比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到了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民族精神的寄托這樣的高度,把民族文化視為民族存在的標誌。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把“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列為“三個代表”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中指出:“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報告中特別強調“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①而民族精神的鑄造,有賴於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使之與時代精神整合,在這個前提下,“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胡錦濤根據“三個代表”的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他強調:“樹立科學發展觀,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②中央這樣重視民族文化,重視民族精神,是符合人類發展的曆史規律的。發展先進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關鍵是人的全麵發展。而人不是個抽象的影子,而是負載文化的萬物之靈。“文化的出現將動物的人變為創造的人、組織的人、思想的人、說話的人以及計劃的人”,“文化從它一開始就存在於人類在懂得利用環境提供的機會上進行有組織的開發之中,存在於對集體完成的活動有助的幹勁、技能及精神反應的訓練之中”。③所以人類離不開文化,文化也離不開人類。但文化是有層次的,從空間上看,它包括世界文化、中華文化和民族文化,這其中,民族文化是母胎,是根基。一個民族以自己的文化為基礎,廣泛吸納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這個民族才能夠發展繁榮。人們如何傳承傳統文化?如何吸納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有多種渠道和方法,其中最經常的也是最重要的是通過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文字來吸納。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也好,當代先進文化的吸收也好,都離不開語言文字。所以恩格斯說:“從鐵礦的熔煉開始,並由於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④在這裏,文字成為人類進入文明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語言文字已經不是簡單的手段或工具,而是涉及到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問題。格裏姆說過:“我們的語言也就是我們的曆史。”⑤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故語言文字就是一個民族的曆史。
恩格斯在1888年《共產黨宣言》英文版注釋中,就把人類社會的階級鬥爭史注明為“這是指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可見文字的重要性。在所有的文字中,本民族文字是該民族大眾最得心應手的工具,因為它負載的是該民族的曆史文化。因此,我們應當根據黨的十六大關於文化問題的闡述和胡錦濤同誌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來理解壯文對廣大鄉村壯人的意義。廣大壯族鄉村處於文字的真空地帶,就談不到什麼繼承傳統優秀文化,談不到人的全麵發展,當然也就談不到發展先進文化和貫徹科學發展觀。既然中國當代的先進文化應當是多樣化的文化,既然我們要建立的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那麼,我們就不應當讓一個1700萬人口的民族存在廣大的文字真空地帶。如果我們僅滿足於幾百萬壯族幹部職工掌握漢語文,而置鄉村裏七八百萬群眾於不顧,那不符合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國家層麵來說,對少數民族文字,對壯文,都早已給了足夠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