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紅杏出牆來。見一半,不見一半。”
“一枝紅杏出牆來”,是宋代葉適《遊園不值》中的名句。酒令借此來譏諷鄉紳們人前一套,人後又是一套的兩麵派的勢利嘴臉。
一鄉紳聽後,直言不諱地說:
“旋斫鬆柴帶葉燒。熱灶一把,冷灶一把。”
“旋斫鬆柴帶葉燒”,出自唐代詩人杜荀鶴的《山中寡婦》。意思是說,世態炎涼,天經地義。
一個邑大夫看著酒宴席上的氣氛有些不對勁,忙和解說:
“杖藜扶我過橋東。我也要你,你也要我。”
“杖藜扶我過橋東”,出自唐僧誌安《絕句》自古道,官官相護,何必爭吵呢?官紳利益本無衝突,恰如“杖藜扶我過橋東”,誰也少不得誰,還是握手言和吧。
兩個漁翁揪打
清代江蘇某巡遠,在鎮江焦江觀瀾閣宴請將軍、總督、藩司諸同僚,可謂一省之最高長官悉會於此。焦山屹立於煙波浩淼的揚子江心,遠遠望去,滿目蒼翠,向有浮玉之稱。當時金秋,滿山楓葉飄紅,像鑲上顆顆寶石,於萬綠叢中更增添無限妖嬈。重九登高,袞袞諸公聚宴於此,莫不心曠神怡。酒至半酣,總督倡議聯句行令,於是首先說:
“舉酒上危樓”,
觀瀾閣飛峙江上,樓下峭石壁立,浪濤滾湧撞擊,卷起堆堆白雪,氣勢之險,益顯危樓二字之傳神。
巡撫變化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之畫意詩情,接著說:
“天高一色秋。”
江邊的楓葉荻花,如火如荼,真乃一派絕好的金秋景致,藩司就此生發說:
“江邊無限景”,
最後輪到將軍聯句了。這位將軍本不通文墨,正因行不出酒令而急得滿頭大汗,偏巧江邊漁船上兩個漁夫不知為什麼事在互相揪打,被他瞥見,於是拍案大呼道:
“兩個漁翁揪打!”
藩司聽了強忍住了笑,說:“詩限五字,老兄怎麼多出一個字來了,不如刪去最後一個‘打’字,變成‘兩個漁翁揪’,而且這樣還正好押韻呢。”
席散歸府,將軍儼然以雅士自居,不免將行令經過在幕僚麵前添油加醋地吹噓一番。有一個幕僚聽了說:“該打,該打。”這個幕僚原意是說你將軍在此飲酒取樂,閑雜人等應該回避肅靜才是,居然有兩個不識相的漁夫揪打,敗壞大人雅興,豈不該打?而將軍聽了誤以為是幕僚欣賞自己的原句,不應刪去最後一個“打”字,頓時掀髯大喜地自我表白說:“‘打’字原有,可惜被不通文墨之藩司刪去矣!”
老子心疼得很
從前,有一老翁,有三個十分吝嗇的女婿,專喜沾小便宜,平素他們有事無事總要到丈人家吃喝,丈人叫苦不迭。有一天,丈人過生日,三個女婿聞訊後欣喜若狂,認為是天賜白吃白喝的良機,便各自假模假樣地準備了一點薄禮,齊來向丈人祝壽。一住就是五天,把丈人都吃怕了,又不好明說,於是在晚間共餐時,借行酒令來暗示。
丈人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接著又指指前麵,指指後麵,指指左麵,指指右麵。指完了,接著伸出三個手指,繼而又伸出五個手指,最後用一個手指指自己的心。動作完畢,丈人要三個女婿行一酒令,猜出剛才動作的含意。
大女婿是個窮秀才,首先說:“丈人的心思我知道。”接著行令說:
“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前有《前漢書》,後有《後漢書》,左有《左傳》,右有《幼學》,嶽丈盼我攻讀到三更雞叫五更天明,一心為了高中。”
《幼學》,即《幼學瓊林》,封建時代兒童的啟蒙讀物。“幼”,諧音“右”。
丈人聽了搖搖頭。二女婿是個風水先生,接著猜道:
“上有三十六天罡,下有七十二地煞,前有朱雀,後有玄武,左有青龍,右有白虎,三山五嶽雖好,沒有你老人家的心好。”
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相應為南、北、東、西四方星宿名,古代軍事家按之布置軍陣,畫四種圖形為標識,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丈人聽了仍然搖搖頭。三女婿是個郎中,看見丈人接連搖頭,忙說:“你們二位都猜錯了,隻有我最了解丈人的心思。”於是頗為自信地行令說:
“上有天冬,下有地黃,前有前胡,後有厚樸,左有左轉藤,右有幼竹茹,三根燈草,五根車前草,可以退心火。”
厚樸之“厚”,諧音“後”。幼竹茹之“幼”,諧音“右”。
丈人聽了三個女婿的酒令沒好氣地挖苦說:
“天上不落,地下不生,前天接濟,後天援助,老子左也難,右也難,你三個畜牲白吃了我五天,老子心疼得很。”
趣改唐詩令
翰林院的幾個翰林,因事來到風景秀麗,向有城市山林之稱的鎮江,聚宴於北固山巔的多景樓。多景樓又名相婿樓,相傳三國時劉備招親,曾在此被相婿。宋代書畫家米芾又曾為此樓題額為“天下第一樓”,故曆來與嶽陽樓、黃鶴樓並稱,號為長江流域三大名樓。
這多景樓座於北固山後峰岩峭壁之上,飛臨大江之濱,氣勢十分雄偉壯觀。極目雲天,唯見長江莽莽闊闊,滾滾東流,浩無際涯。這些翰林個個都是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他們每宴必令,每令必新,這次聚宴於此自是又行新令,謂之趣改唐詩令,要求行令者取唐詩一句略作改動,再取另一句唐詩說明刪改理由。詩句不得杜撰,說不出或不當者罰兩杯,無趣者罰一杯。
倡令的翰林首先即景行令說:
“多景樓中吹玉笛。”
令官問:“明是黃鶴樓,為何說是多景樓?”
答:“隻因‘黃鶴一去不複返。’”
黃鶴既已飛去,再稱黃鶴樓,顯然名不副實,而景物依舊,改名為多景樓倒是很確切的。“黃鶴樓中吹玉笛”,句出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一去不複返”,句出崔顥《黃鶴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