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皮影的流派(2 / 2)

山東皮影:據傳係河北灤州傳入,故又叫“灤州布影”。清代已遍及全省,影人造型簡樸,刻工粗獷,敷色古雅,高約26厘米。所演劇目多為神話傳奇和當地流傳的曆史傳說,唱腔主要是柳琴調。

四川皮影:四川皮影又叫“燈影戲”。清代極盛,也分東西兩路,東路分布於川東、川北山區,影人形製多以直線造型,刻工精細,形體高約30厘米,以牛皮製成。當地稱作“渭南影子”,因為從陝西渭南傳來之故。西路分布於川西成都地區,影人形製受北京皮影影響,高約60厘米。四川皮影所演劇目除曆史、神話、傳說外,多為諧劇。影人造型也多誇張,動態滑稽,臉譜服飾多仿川劇,很有地方特色。

騰衝皮影:主要流傳於雲南省騰衝縣一帶,當地稱“燈影子”、“皮人戲”等。相傳在明初由來自江南、湖廣、四川等地屯軍邊疆的移民帶到騰衝。騰衝皮影演出組織以村為單位,叫做“堂”,清代盛期有近百堂。影人多以牛皮製成,形體較大,高約50厘米,造型樸實,圓線用得多。在唱腔上分作西腔(節奏明快、情緒昂揚)、東腔(旋律優美、氣氛莊重)兩種。

江蘇皮影:近代傳入,主要分布在南京、徐州、蘇州等地。南京皮影為20世紀50年代從山東濟南徙來,並成立向陽皮影劇社,在夫子廟一帶演出,唱腔為山東柳琴調,影人高約34厘米。徐州皮影為20世紀20年代自山東、河南等地徙來,影人造型受山東的影響,高約28厘米,唱腔也多為山東柳琴調。蘇州皮影在清末由浙江傳入,影人形製與浙江皮影無異,唱腔為越劇曲調,於玄妙觀前搭棚演出。

甘肅皮影:甘肅皮影主要集中在隴東一帶,即平涼、慶陽地區各縣,如環縣、華池、寧縣、慶陽、鎮原、徑川等地。據傳明清時期這裏已有皮影戲流傳,隴東皮影以環縣道情皮影戲最為有特色,所用劇目多保留了傳統的“圖”和“卷”,如《苦節圖》、《忠義圖》、《牧羊卷》、《孝廉卷》,另有《韓湘子出家》、《孫臏坐洞》、《白蛇傳》、《葵花鏡》等。道情唱腔地方性很強,屬板腔係。所用樂器也保留了民間說唱形式,如幹鼓、皮鼓、漁鼓、簡板、甩棒、四股弦、小哎呐等。影人形製大者達30厘米,比例上頭大身小,也有特色,其他環境襯件如殿堂帥帳、案幾牙床、假山花屏多被縮小。影人製作也很講究,忌用驢皮,隻用牛皮。

唐山皮影:它發源於河北冀東地區的灤州,由當地藝人黃素誌發明,盛行於樂亭,故有“灤州影”、“樂亭影”之稱。唐山皮影,流行於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區以及東北三省各市縣,用薄細驢皮製作,透明度強,柔韌性好,結實耐用;鏤刻精細,形象俊美;色彩鮮豔,人物造型誇張,極富裝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