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皮影戲的製作工藝(1 / 2)

皮影的製作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工作,其對影人的繪刻本身也是一種藝術性非常高的創作,從選料、設計圖樣到鏤刻、上色一一顯示了這一點。皮影製作所用的材料和工序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現,綜合各地皮影的製作特點,其製作過程大體可以分為選皮、製皮、過稿、雕鏤、著色、出汗、綴接等七道工序。

選皮:皮料加工的好壞關係到皮影鏤刻的質量,這道工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複雜的。因為皮影在全國的分布較廣,北方與南方所用皮影材料均不相同。北方多用驢皮,南方多用牛皮,馬皮、羊皮和駝皮也為一些地方所用。以牛皮為例,最好選用人為宰殺的牛娃的皮,而不用意外死亡的牛的皮。人為宰殺的牛娃的牛皮薄厚適中,質堅而柔韌,做成的皮子又白淨又透亮,裝完色的效果非常漂亮。而意外死亡的牛,身上大都會有淤血,牛皮也會因此而發青,甚至發黑。用這樣的牛皮刻製而成的影人裝上色以後顏色不鮮亮,會大大影響演出效果。

製皮:將選好的皮放在堿水(可以是洗衣粉或草木灰、石灰等)中浸泡數日,為了去除皮的毛麵,這一工序一般稱之為“漿皮”。如此漿過的皮不怕受熱和風吹,而且透明度也高,容易著色,不著蟲蛀。但漿皮的難度較大,水溫低,難以浸泡;水溫高,皮子又會卷曲收縮,所以水溫的控製至關重要。漿皮的時間也很有講究,夏季浸泡時間不易過長,以免發臭、腐爛,以五至七天為宜;冬天時間較長,需要二十天左右。漿好後將皮子撈出瀝水,將皮麵上的毛以及油脂用刀刮幹淨,刮時用力要均勻,要穩,兩麵都要刮,一刀跟著一刀有順序地反複刮。至皮子泛白時再放入冷水中漂幾天,然後撈出皮子用繩子將皮子繃在木框上陰幹,不可暴曬,否則會使皮子曬裂。皮子晾好後再根據影人部件的大小進行裁剪,要注意區分皮子的不同位置,以適合影人不同的部件。最後,將裁好的皮子用濕布捂軟,用硬木推板或錘子打磨透明、平整。

過稿:又稱為“打樣子”,就是把要鏤刻的各種圖案紋樣,包括影人的臉譜、服飾、道具等圖案,放在加工好的透明皮子下麵,用毛筆依樣畫出,然後依照描畫下來的紋樣進行鏤刻即可。圖樣一般都是藝人跟師傅學習時流傳下來的,有固定的圖案模式,當然,有成就的藝人也會進行自主創造。如果沒有圖譜,也可以直接在做成的影人上麵覆蓋一層白紙,在白紙上麵撒上煤灰後研磨,把白紙翻過來就會看到原型已經被拓到了紙麵上,再按照前麵的方法進行描畫刻製。具有高超技藝的皮影藝人是不需要過稿的,他們看著圖樣就能下刀雕簇,有的人甚至憑借記憶和嫻熟的技巧不看圖樣也能製作,何世平老人就是其中之一。過稿時還要注意,薄而透亮的皮子,要用於頭、胸、腹這些顯要部位,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於其他一般道具上。這樣既可節約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質量。

雕鏤:將描好圖樣的皮料墊在木板或蠟板上進行鏤刻。鏤刻的主要工具是刀,因此藝人們對這些鏤刻刀具也十分講究。一般這種刀具都有十幾把,多的達三十把以上,隻從刀具的製磨就可看出藝人的技巧深淺了。刀具有寬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圓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講究,要求熟練各種刀具的不同使用方法。根據傳統經驗,在刻製線狀的紋樣時要用平刀去紮;在刻製直線條的紋樣時用平刀去推;對於傳統服飾的袖頭襖邊的圓型花紋則需要鑿刀去鑿;一些曲折多變的花紋圖樣,則須用尖刀(即斜角刀)刻製。雕刻時要以先繁後簡、先內後外的順序進行。雕刻線要有虛實之分,虛線陰刻,即鏤空形體線而成。實線陽刻,即保留形體輪廓,挖去餘部。陽刻多用於生旦、須醜的白臉的刻製,陰刻多用於景片、建築的刻製。雕刻的刀鋒起落點叫刀口。刀口有斷口、尖頭、齊口、圓口之分。齊口多用放方正規範的物象,如桌箱、櫃櫥、建築等;尖口多用磚炊煙、流雲、水波、風帶等;圓口多用磚花卉圖案;斷口是用來截斷過長的陽刻線,使連接處更多,延長影人的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