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皮影戲的製作工藝(2 / 2)

著色:雕刻好的白茬影人,需要正反兩麵塗染顏色,方法有平塗和分染兩種技法。平塗就是把顏色均勻地平鋪在皮子上;分染是用不同的毛筆把顏色暈好,再按雕件各部位的需要,把顏色經過深淺變化的調試,分別染在雕件的各個部位上。上色所用的傳統顏料,過去為民間常用的“品色”,後來改用透明水彩色,這些顏料色彩純度高,透明度強。上色時直接使用純色,不用混合色,故皮影色彩效果非常強烈。上色過程是先把眼睛、頭發、嘴唇、臉等色彩明確下來,其他部分再以紅、綠、黑並置的關係調整完成。現在的皮影上色也在傳統色調的基礎上用藍、紫、黃等顏色。塗好顏色的影人經過夾壓幹透後,還要在最上麵塗一層漆,目的是固定顏色,使影人更加透亮、經久耐用、關節活動便利。不同地域的皮影采用的漆也各不相同,比如說何家皮影最早使用的是木膠熬製成的漆,而唐山皮影則采用熬製好的桐油,但是這些漆對影人的保護效果並不是盡善盡美的,特別是影人受潮後,顏色就會混在一起,表麵著了土也不能擦洗。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新型材料的出現,現在普遍用清漆代替其他的原始材料,不但固色效果好,而且清漆透亮、防潮,影人著土後還能擦拭,一舉多得。

出汗:也叫出水,這是裝完色以後的一項關鍵程序。如果汗發不好,皮影人經過風吹日曬就會卷在一起,前麵所有的工序就會前功盡棄。發汗的方法有多種,其中一種是在能曬到陽光的平整的水泥地上鋪一層幹淨的白紙,把裝好色的影人放在上麵,在上麵蓋一層幹淨的白紙,再在白紙上壓上磚頭,經過太陽的暴曬滯留在牛皮內的水分就會返還到磚頭上,影人便不會因水分未幹或返潮而混色了。這種方法受天氣影響較大而且耗時長。

綴結:這是影人製作的最後一道工序。因為刻製影人時是一部分一部分刻製的,所以最後需要把刻製好的各個部件加以連接和固定。為了動作靈活無礙,一個完整的皮影人物形體,從頭到腳通常有頭顱、胸、腹、雙腿、雙臂、雙肘、雙手,共計十一個部件。頭部包括臉、帽或頭飾、須、頸,頸部下端是一個楔子,演出時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內,不用時卸下來保管。胸部最上端是一個卡口,用來插頭茬。手臂一共是三部分,分別是大臂、小臂和手,大臂與胸部上後端相連接。腹部上端與胸連接,下端與腿相連,腿部與足為一個整體,其中包括靴鞋在內。皮影人物各個關節部分都要刻出輪盤式的樞紐,叫做“花輪”或“空花”,老藝人則稱“骨縫”,以避免肢體疊合處出現過多重影。連接骨縫的點叫“骨眼”。骨眼的選定關係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選擇恰當會有精神抖擻之相,反之則顯得佝僂垂死,萎靡不振。選好骨眼後,用牛皮刻成的樞釘或細牛皮條搓成的線綴結合成,十一個主要部件就這樣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皮影人。為了表演的需要,還要裝置三根竹棍作操縱杆,也就是簽子。文場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裝置一根簽子,鐵絲連接之,使影人能反轉活動,再給雙手處各裝置一根簽子,便於雙手舞動。而武場人物胸部簽子的裝置位置在胸後上部,以便於武打,使影人能做出跑、立、坐、臥、躺、滾、爬、打鬥等百般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