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皮影藝術的審美特征(2 / 3)

4.造型的抽象性

皮影的造型除了具象的如龍鳳花草等裝飾圖案以外,還有許多抽象形式的紋樣,如文官蟒袍褲腳下麵以斜線為主體,進行反複、連續、對稱等排列的幾何海水圖案,女性角色褲腳處的半圓圖形,文武官帽子上的雲紋、日紋、火紋,武將靠甲中的鎖子紋等。在民間百姓的內心深處潛藏著抽象造型的審美基因,這種抽象的造型能力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當時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大量的抽象幾何紋樣。這些抽象造型並非自然幾何結構的直接模仿,而是從具象的動植物形象抽象變化出來的,或者說是經過高度概括出來之後,加以巧妙組合變化來的。這種變形方式不同於現代藝術的變形方式。現代藝術變形則受審美意識形態支配,變形是自覺的,是經過藝術科學訓練的結構變形或抽象變形。而皮影的變形處理則受具體思維方式和實用功能的支配,作不自覺的意象或象征變形,是自然而然的變形。這不僅具有審美上的意義,更具有文化人類學的具大研究價值。

5.造型的地域化

我國幅員遼闊,皮影藝術分布廣泛,經過長期的發展自然也就形成了風格各異的不同流派,這也從客觀上決定了造型的地域化特征。譬如說,以陝西為代表的西北皮影表現出以下人物造型特征:造型質樸單純,富於表現性,同時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藝術特色。首先,從整體上看,輪廓整體概括,線條優美生動有力,變化富於韻味和動勢。在輪廓內部以鏤空為主,又適當留實,以達到繁簡得宜、虛實相生的效果。其次,看細處,高額頭、直鼻梁、點紅小口、細眉細眼、蓮指修長、身條纖瘦。男角靴底是前腳平後腳翹,富有動感。麵輪廓線不塗色,人物的須發基本是用真發貼上去的。皮影的人物、道具、配景的各個部位常飾有不同的圖案。花紋繁麗而不拖遝,簡練而不乏味。以河北為代表的中國東北部地區皮影的人物造型呈現如下特征:淳樸粗獷而不失典雅。麵容輪廓線著黑色,幕前觀看時十分清晰透亮。人物身條渾厚,手指抽象簡潔。生、旦陽刻空臉的臉形為6字形通天鼻,紅唇尖翹,環眉鳳眼。男角兩腳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線上,表演時靜動分明。人物的須發多數用皮刻而成,除甩發用黑線製作外,一般不用真發。其他地域的皮影造型也是各不相同,呈現出各自的地域特征。例如:山東皮影質樸粗獷,色澤古拙,刻工勁健,民間特色較濃,接近剪紙風味。唐山皮影則是雕鏤精細,造型優美。

(二)皮影色彩的審美特征

色彩是皮影造型形式美的充實,皮影的色彩規律受著中國民間五行五色的主宰。“五行色”觀念是中國先人以天地、生物、自然、宇宙等為物質基礎,以理念、通感、聯想等萬物有靈的觀念為其思維方式所創作的觀念色彩。傳統的五原色——紅、黃、藍、白、黑的對比與協調,充分地在皮影色彩中體現著。不過我國皮影戲中一般不用藍色,而以綠色代替,因為在油燈光線下的藍色和黑色相近。用綠色代替藍色還可以增加紅綠色的對比,使造型更加明快強烈,而雕刻出的鏤空臉映在影窗上本身就是白色。這樣皮影的五色實際用的色彩就剩下紅、綠、黑三色。

中國民間俗話說“遠看顏色近看花”,這就是顏色遠效果的魅力。尤其是舞台上的色彩,就更加注重遠效果了。所以影人顏色要盡量鮮明、飽和,才能使舞台效果更加突出。在強調色彩鮮豔醒目的同時,皮影藝人也非常注意色彩的搭配、對比與照應。如正麵生、旦、淨、臉部為陽刻,留白;側麵輪廓和眼睛是黑色,唯口點以朱紅。總的說是白淨淡雅,但他們的頭飾多施以陰刻,鏤雕複雜,色彩也富麗多姿,恰與單純清朗的麵部形成對比。再比如在宮殿樓閣之類大場麵的色彩處理上,非常注意整體色彩關係。如宮殿的門窗和柱子,以朱紅色作為主體色調,用以綠色陪襯,簷下暗處的鬥拱以深色重壓,再用鏤線配合,而獲得威嚴壯觀、富麗堂皇的色調。陰曹地府則以黑灰色作為主體色調,用深綠暗藍烘托渲染,用粗獷的線條和塊麵體積形成強烈的黑白對比,而給人一種冷咫陰森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