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皮影的夾子被稱作包冊,一個皮影戲班的皮影戲箱至少有六七個包冊,多者可達到十四五個包冊,約五六百乃至上千件皮影。這些包冊分別用來裝盛頭茬、身段、布景、道具。裝頭茬和身段的包冊還能細分,裝頭茬的包冊還能分成文頭包、武頭包、神怪頭包,這種包冊的外形就像一本書一樣,打開後,兩邊各有好幾層,生、旦、淨、醜的不同頭茬又分別放置在不同的層次中。這種方法一是為了把影人壓平保存,二是為了“拾戲”(演出某本戲)的時候便於找到相應的人物。也有一些迷信的人認為,把頭茬和身段不分開放的話,半夜就能聽見影人們說話或者唱戲的聲音。
皮影戲是在特製的舞台上表演的。這種舞台易拆易搭,流動方便。皮影台,分為台架、亮子(即影幕)、燈光、台案四個部分。台架是皮影舞台的主體,由台柱、台梁組合的簡單結構,一般用木結構,也可用合金鋁管結構。亮子,是皮影的表演區。用四根木方,做出餾楔,將一塊白幕橫著繃在木方上,用兩根木方作立柱,插入楔中撐起來,即成為一個平展的亮子,亮子框在台架上要略有點傾斜。最好是在幕布上薄薄地刮一層用澱粉做成的粉漿,既不漏光又好用,加強皮影在亮子上的成像效果。燈光,是皮影的照明光源。過去使用煤油燈,現在絕大多數使用電燈。照明燈懸掛在亮子後麵,它的位置高低相對很重要,一定要掛在亮子中央,在演員的頭上方,偏左則右暗,偏右則左暗,一般離台案的高低,以人物的高低為比例,約為一肘(八九寸到一尺),過高則光不能集中於亮子人物處,過低則妨礙把式的動作,離亮子的遠近也是八九寸到一尺,過遠燈光分散不集中,過近燈光隻集中在亮子中央,兩旁就顯黑暗,且易燒毀亮子。台案主要是放置影人道具和以竹條或鐵條抵住並穩定亮子上人物布景的一個平麵,相當於亮子的“立足之地”。台案上一般要鋪毛口袋,或毛織物的毯子,棉的也行,以使人物布景的竹條或鐵條能夠容易抵住,不致使其傾倒。
皮影戲班子多輕便精幹,一般由男性組成,大約有五六人。前台一人叫挑線手,或稱撐簽手,他是總導演,影人的一切表演都取決於這位亮子後的挑線人。他端坐前台,通過雙手挑線操縱出場的影人,表演複雜的動作,同時還要進行劇中各個角色的演唱,真是“掌中千秋史,驅使百萬兵”。這挑線人可是個全把式,是一台皮影戲的核心和靈魂,他不但要對戲中人物生旦淨醜、善惡忠奸的道白演唱和後台樂隊吹拉彈打通曉嫻熟,而且要縱覽全局,指揮後台。一旦出現走音跑調、樂鼓不協時,即以餘光手勢表情暗示指揮,從而使亮子外的觀眾毫無察覺。特別是影戲一般都沒有現成的劇本,而是一代代藝人口傳心授,憑記憶唱戲。一本本的戲詞、故事全裝在人的心裏,支起家夥,張嘴就來,出口成戲,但決不信口雌黃,胡編亂造。同時他又雙手掌杆,以做人、馬各種動作,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耍七八個影人。其掌握操作杆有多種技巧,分握、轉、滾、夾。握簽:一般兩手手心朝內,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控製簽子,既要用力,又不能握得太死,須上下左右運動,不能前後挪動。轉簽:簽子與演員手腕同時轉動。如表演點頭、彎腰、指人、指物等。滾簽:由大拇指和食指滾動簽子。如表演抖指、玩兵器、執馬鞭等。夾簽:在需要表演某種特殊動作時,其餘的簽子則由無名指和小拇指夾帶。如表演一隻手的動作(喝酒、玩兵器等),另一隻手的簽子便要夾帶。在需要眼、嘴、胡須部位活動時,則以食指去鉤動機關,而另外的簽子也須夾帶。
皮影的伴奏樂器非常獨特,大部分都是自製的,地域性非常強。譬如說漁鼓和簡板是隴東道情皮影最初的樂器,也是標誌性的樂器。現在的主奏樂器是四弦、嗩呐、笛呐、甩梆及鑼鼓。別看戲班子裏人少,可個個都是吹拉彈唱的好手,樣樣都會。大多演出都長達三四個小時甚至一夜,而挑線人一人男腔女調,多腔並用,毫無提詞,一氣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