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皮影藝術的文化內涵(1)(1 / 2)

更令人歎服的是,演唱念做,聲情並茂;挑線操作,遊刃有餘;舞台場麵,有條不紊。皮影戲舞台與戲劇舞台相比,皮影戲已衝破了三堵牆的舞台形式,演出時再配以恰如其分的燈光,映射在亮子上,挑線人在幕後靈活地做出精彩表演,那些呼風喚雨、騰雲駕霧、上天入地的神話傳說,都可以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一來,影戲中的車船馬轎、神佛妖怪都能上場,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煙吐火、劈山蹈海都能表現,再加上一些皮影特技操作和聲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話劇的奇幻場麵,在百戲中非皮影莫屬。

盛行於中國城鄉,曆經千百年錘煉的皮影藝術,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它反映著我國世世代代先民的思想觀念和摯誠情感,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皮影藝術與宗教文化

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中,神在人的生活中占有一個重要地位。宗教與民間信仰非常活躍,也相當複雜。宗教作為一種曆史的社會現象,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國的民間藝術,其發生之初大都和宗教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皮影藝術形成之初,無論唱文,還是造型,或是表演形式,都與佛教的“變文”、“變相”之間有極深的淵源。“變文”又稱俗講,是一種“講唱”文學。講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韻文。“變文”的內容,多數取材於佛經,用以講述佛經的故事,宣傳教義。“變相”是宣傳教義的輔助繪畫方式,一般多繪於帛紙或寺院的牆上。在對皮影造型的研究整理過程中,就發現一些影戲景片與據佛經所繪製的“變相”在表現形式上有相通之處。如據佛經所描述的“地獄變相”,就與皮影中“遊地獄”十分相似。在皮影的劇目中,宗教故事和神話傳說占很大比重,宗教中的佛、菩薩、神仙、鬼神在皮影中都有所反應。如佛教中的如來佛、彌勒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十八羅漢、四大天王、哪吒、閻王、魔王、哼哈二將,道教中的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六丁六甲、文武財神、八仙、城陛、土地、灶君、關公、二郎神、龍王、雷神、鍾馗以及民間信仰中的風伯、電母、福神、祿星、壽星、喜神、魁星等等。其形象更是直接取法於寺廟道觀中的壁畫和造像,況且有些民間皮影雕刻藝人本來就是雕塑和描繪佛像的能工巧匠。在大量保存下來的清代皮影戲箱裏,有相當一批景片是表現各類神怪的。

宗教直接對人宣講教義、經文,的確枯燥乏味,為了吸引更多的善男信女,藝術的宣傳是最有力的方式,而宗教僧徒、道人清楚地知道,曲高和寡,宗教隻有更普遍地與民間藝術相結合,才能擁有更多信徒。於是宗教借民間藝術以傳播,民間藝術假宗教而發揮,在這裏兩者又融為一體了。另外,在民間信仰中,人與神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三國時的關羽在皮影戲中就作為武財神,唐朝劉伯約又被表現為馬王爺……地獄中讓人覺得陰森恐怖的惡鬼又常常在皮影戲中為人們開心娛樂,它們具有各種極富想象力的造型,有的莊重威嚴,有的猙獰恐怖,有時滑稽可笑,留給大人和孩子們的是開心的笑聲和美好的記憶。這說明,人們不僅在宗教的幻想世界中尋求精神上的安慰,而且還在滿足自己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世界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創造精神。

(二)皮影藝術與戲曲文化

民間戲曲表演中,皮影屬於擬人的道具戲,即將戲曲內容通過民間藝人製作的影人、道具加以表現,其曆史極為古老。在中國戲劇的發展過程中,皮影確與各種地方戲曲有著並行或相互影響的關係,這主要表現在臉譜、音樂唱腔和劇本方麵。影人的戲曲程式化特征是皮影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