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皮影藝術的文化內涵(2)(2 / 2)

將皮影與中國民俗文化聯係起來探討,才能使我們把皮影藝術這一特有的文化遺產放在民俗文化的背景中整體地去認識,把它們作為整體去保護。民間藝術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和組成部分,離開對民俗的研究,就很難理解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內容,也無從找到它發展演變的規律。皮影藝術不僅是小小的皮影戲,它還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曆史生活的生動畫卷,使我們感受到它是一種最富感染力的鄉土藝術;同時,也使我們認識到了包容在皮影藝術中的文化內涵是如此豐富、如此深刻,其中有許多東西有待我們去挖掘、整理。

(四)皮影與社會倫理文化

皮影戲的戲曲模式比較固定,不論是降妖除魔的《封神榜》等神怪類和表現曆史人物傳說的《楊家將》等傳說類故事,還是由反映打官司破案的公案小說故事改編的《鍘美案》,或是表現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白蛇傳》,均通過淺顯化和通俗化的表達方式,個性鮮明的造型特征,清晰簡明的唱腔對白,豐富多彩的表演特效以及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語言來表演和講故事,為自己爭取了更多的觀眾和消費群。隻要皮影戲一進村子,往日的寧靜就被打破,男女老少奔走相告,就像過年一樣熱鬧。清人王宏謂“民不知書,獨好觀劇”。過去,由於曆史的局限,廣大人民群眾在沒有條件學習的情況下,往往通過戲劇來了解一定的倫理道德。

首先,皮影戲通過宗教的方式宣傳與人為善等倫理道德,規範著人們的行為。比如說神魔戲中出現的神話人物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及如來佛、觀音菩薩等,都是民眾熟悉並崇拜的“神”,這些人物被民眾賦予了超自然的神力,而且神聖不可侵犯,他們就是民眾心目中的“至上權力”的象征,一切是非對錯的“評判標準”,在民眾看來隻要是出於他們的行為就是無可厚非的,隻要是他們說的“話”就要言聽計從,在他們身上不僅體現了民眾“神靈崇拜”的思想,寄托著他們祈福禳災、生活和快樂的理想和追求,而且還讓民眾堅信好人終有好報,惡人終究不能得逞,自己的辛苦勞動和努力一定能得到好的結果。

其次,皮影藝人還承擔著明倫理、扶正義的社會教化的責任。皮影藝人既是民眾的代言人,於上通達民情,於下教化民眾,同時又是民間的知識分子和智者,是溝通人與社會的媒介,他們自覺地承載起了“以文教化天下”的責任。正因如此,藝人的表演也被視作是另一種形式的樂府歌謠,能夠從中“觀民風,查得失”。舊社會,廣大人民群眾在尚不能解決溫飽的情況下,用較小的開銷,在皮影上便可看到宮廷裏的忠奸之鬥,大家閨秀與落難公子的纏綿愛情,女豪傑跨馬揚刀力戰賊寇,窮苦人家受官府欺侮,借貸無門,賣兒賣女等情節。如此,皮影戲通過演繹曆史人物故事,辨忠奸、寓褒貶;宣傳儒家的忠孝節義;演悲歡,勸善行善。在皮影的唱本裏常會有這樣的詞:“國有道出忠臣良將,家有道出的是孝子賢孫,害人之心不可起啊,做人要的是一身正氣。”正是通過這樣的傳唱,藝人們將最基本的社會道德與倫理規範傳達到了千家萬戶,深入到每一個鄉村和城鎮。不知有多少人,在皮影戲台前接受了社會倫理的啟蒙教育。

“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一口敘述千古事,勸善貶惡說春秋。”藝人的“寓教於樂”之所以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就在於來自民間的藝人熟悉大眾心理,他們的表演往往淺顯通俗,直截了當,愛憎分明,“忠貞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醜形”,所表現的內容和風格非常貼近人民大眾的生活和欣賞習慣,明快熱烈、生動詼諧、充滿世俗趣味,觀眾於感官的愉悅中得到情感的宣泄和倫理道德的教育。欣賞皮影戲表演既是欣賞符合自己傳統的藝術,又是接受道德觀念與人生經驗的教化與再教化、規範與再規範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