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推銷員之死(1 / 3)

作者簡介

阿瑟·密勒(1915——),美國戲劇家。他父親是一個破產的服裝商人,因此他中學畢業後便無力升學,在一家汽車公司打工。後來對文學發生興趣,進密執安大學學習,並開始戲劇創作。他還做過卡車司機、侍者、製盒廠工人等工作。1947年,他的《全是我的兒子》在百老彙演出,初獲成功。1949年,他的新作《推銷員之死》上演,獲得當年五項戲劇大獎。該劇的成功奠定了密勒在美國戲劇界的地位。此後,他還寫過影射麥卡錫主義的《煉獄》(1953)、反映意大利籍工人在美國的不幸遭遇的《橋頭眺望》(1957)以及《墮落之後》(1964)、《代價》(1968)、《美國時鍾》(1980)等劇作。

《推銷員之死》是阿瑟·密勒一部享有世界聲譽的作品,而且被公認為現代悲劇的傑作。劇中主人公威利·洛曼一生都相信,靠自己的努力可以獲得成功,但是到了晚年,一切都落空。他的精神垮了,最後決定以自殺換取一筆保險金,希望兒子成功。威利的悲劇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夢”的破滅和許多普通美國人的精神曆程;它所提出的問題和它所表現的思想,在廣大群眾的心中引起了普遍的共鳴,因此在紐約等地連演了742場。

故事梗概

第一幕威利的家。一陣悠揚動人的笛子聲,使人想起這裏原有的一片優美的自然景觀。然而,如今這裏四周都是密密層層的高樓大廈,中間有一塊不見陽光的土地。在那些鋼筋水泥建築的包圍中,一座簡陋的小屋顯得那麼脆弱。昔日的綠地和樹木隻能在回憶中存在。盡管這樣,這裏還彌漫著一種夢幻的氣氛。

威利·洛曼是華格納公司的推銷員,今年已經六十三歲。他推銷什麼?不大清楚。他在這家公司已經辛辛苦苦地幹了三十六年,曾經為公司的貨物打開了銷路,為公司闖出了牌子。但是,現在,許多老主顧死的死,歇的歇,新客戶對他不感興趣,生意不大好做。不久前,老板居然取消了他的固定工資,讓他像初出茅廬的新手一樣,隻拿傭金。他每天還是開著車出去推銷商品,然而已經許久沒有做到生意。每月瞞著妻子林達,從鄰居查利那裏借五十塊錢來維持生計。兩個兒子也不爭氣。大兒子比夫沒有好工作,隻在牧場做工混日子,小兒子哈比說是在一家公司當經理助手,實際是助手的助手,他的本事就是玩弄女性。不過,威利還是相信,一個人隻要肯幹,就一定會成功,相信自己的兒子一定會有出息。

這一天,威利像往常一樣,在外麵跑了一整天,沒有做成什麼生意。晚上,他提著兩隻大樣品箱,筋疲力盡地回到家。妻子林達迎上前來,看出他有什麼心事,關切地問他。他隻說自己累了,忽然間開不了車,汽車離開了車道,差點兒出事。林達告訴他,大兒子比夫從牧場回來了。說到比夫,威利對他有一肚子的不滿。他們倆見麵就爭吵。威利一直相信比夫會出人頭地,可是如今已經三十四歲,還沒有找到好工作,每個星期隻掙三十五塊錢。

舞台燈光打到比夫和他的弟弟哈比的臥室裏。哈比懷疑父親開車出了車禍,因為他知道父親開車時經常心不在焉,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被吊銷駕照。哈比說,他發現父親老是自言自語,而且好像總是在對比夫說話,為比夫的前途擔心。比夫自己也為此而煩惱。他從戰前離開家,幹過二三十種行當,都安不下心來。後來到牧場幹活,自己都不滿意。“我抱定宗旨決不虛度此生,可是每次回來我的所作所為隻是虛度此生。”哈比也說了自己的不滿,他想當部門經理,可是要等到現任的經理過世。他恨不得把部門經理揍扁,把店裏所有的人都揍扁。後來,他們兩人商量好,到朋友比爾·奧利弗那裏借一筆錢,一起去西部經營一個大牧場。他們相信定能成功。可是,比夫又擔心,十年前他曾經偷過奧利弗的一箱籃球,人家如果還記得那事,借錢就沒指望了。

威利在廚房的冰箱裏找牛奶喝,想起了比夫小時候的事。舞台上的布景變成早年的情景:高樓隱去,威利家的四周都掩映著綠葉。威利誇獎比夫擦車擦得好,要哈比向他學習。他對孩子們誇口說,有朝一日自己開個商號,不再離開家,他可以帶他們到各處看看,在新英格蘭誰都認識他,大家都會向他敞開大門。比夫說,他要在星期六的比賽中專門為爸爸來一個“突破防線、底線得分”。得意之際,說出自己手中的橄欖球是在球隊偷來一事。威利不但沒有批評,反而誇獎他有主動精神。比夫的數學不及格,同學約他去補習,威利毫不在意。林達提著洗淨的衣服來晾,兩口子說起生意,威利一星期掙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