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通寺中的一大特色就是,整個寺廟中的銅建築特別的多,既有腰圍丈八、聲如洪鍾的大鍾,又有大如拇指、小巧玲瓏的土地爺,簡直就是一個銅化的廟宇。顯通寺內有哪些讓人稱奇的銅鑄物品呢?
顯通寺前,有一座石旋洞,上麵建有高大鍾樓,石洞的門楣上,刻有“震悟大千”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意思是說渾厚悠長的鍾聲能把大千世界震徹得醒悟過來。鍾樓上懸吊的大銅鍾叫幽冥鍾,也叫長鳴鍾,鑄造於明天啟年間,鍾身高8尺,最大外徑5尺,厚3寸,鍾口邊緣成蓮花瓣形狀,外皮刻有楷書佛經一部,共有1萬餘字。這口銅鍾是五台山寺廟中最大的鍾,據說重9999.5斤。
無量殿後的千缽殿內有座文殊銅像,銅像的造型十分奇特,頭上有頭,共壘疊五個頭形,兩邊伸出許多手臂,統稱千臂,其中有兩條大臂舉上頭頂,托著一尊聖像,這尊銅像是文殊菩薩多種法像中的一種。銅像造型大膽奇特,反映了我國古代人們豐富大膽的想像力。
顯通寺內的銅的世界,當屬銅殿。銅殿是一座青銅殿建築物,鑄造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是中國現存四銅殿之一,其他三銅殿為北京頤和園萬壽山銅殿、湖北武當山銅殿和昆明鳴鳳山銅殿。史料記載,銅殿是五台山高僧妙峰於明朝萬曆年間,集全國13省布施,用10萬斤銅鑄成。妙峰大師曾以舌尖之血和著朱砂書寫《華嚴經》,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後拜其為師,人稱為“人天師表”、“法門砥柱”。妙峰大師曾鑄三座銅殿,一在南京,一在峨嵋,一在五台山,規格樣式完全一樣。前二者已失,顯通寺的這座,是國內僅存的了。銅殿分兩層,上層四麵,各有六塊格扇;下層四麵,各有八塊格扇。格扇內壁鑄有佛像,重重疊疊,號稱萬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銅鑄大佛,故稱“萬佛朝如來”。格扇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共36幅,有二龍戲珠、魚躍龍門、丹鳳朝陽、喜鵲登梅、犀牛望月、玉兔拜月、牡丹出瓶、獅子滾繡球、老鼠盜葡萄等,十分生動傳神,富有生活情趣。銅殿前下方左右兩側,各矗立著一座銅塔,於明萬曆三十四年始鑄,萬曆三十五年鑄成。銅塔原有五座,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布置,合五座台頂。從前香客因天寒路遠等原因,無法一一朝拜諸台頂,即禮拜此五塔,以為彌補。可惜在抗日戰爭時被日寇掠去三座,現僅存東西兩座。塔形式是八麵十三層,高8米,直徑2尺,塔身鑄滿佛像、圖案和各種銘文。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鑄一尊力士,手托、肩扛和頭頂塔身。失去的銅塔是寶葫蘆狀,顯得敦實。
西邊一座銅塔底層的西南角,有一大如拇指的小銅廟,內坐銅鑄土地神像。“小土地”與“大土地”的傳說就出於此處。這位“土地”,在五台山也是大名鼎鼎。相傳,清聖祖康熙帝有一次來朝台,在隨從的文武官員與寺內高僧的陪同下,來到銅殿前西邊那座銅塔的跟前,康熙帝一手摸著銅塔下端的小銅廟,向身旁的一老僧問道:“五台山為何不見有土地神?”那老僧道:“啟稟萬歲,這顯通寺裏就有土地。”康熙帝奇怪地問在何處。老僧答道:“就在我主手摸的小廟裏。”康熙帝聽罷,低頭一看,小廟裏真有一個小土地,於是龍顏大悅,信口笑道:“好大的土地!”哪知,康熙帝話音未落,就見小廟裏那個小土地“撲通”一聲跪下來,邊磕頭邊喊“謝主龍恩!”從此,顯通寺裏的這個小土地,就憑著康熙帝隨便說笑的一句話,被封成了山西的大土地。
·顯通寺內為何出現無字碑
武則天所立的無字碑,可謂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讓後人世世代代追思懷念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對於她為何立下無字碑,碑文中的內容在何處,人們到現在仍然爭論不休。在顯通寺文殊殿的前麵,有兩座八角碑亭,左右分布,每座八角碑亭內立有漢白玉石碑一通,石碑高2米餘,寬不足1米,立於康熙四十六年。左邊那通石碑上有字,係康熙帝禦筆,所以人們管它叫“有字碑”。有趣的是在有字碑的右側,還對稱地立著一塊“無字碑”。顯通寺內的無字碑是怎麼來的,又有什麼內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