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大如拇指的土地爺為何稱為“大土地”(2)(1 / 2)

五台山顯通寺原有五百羅漢,在過去是五台山十景之一。現在我們看羅漢殿裏的羅漢個個眉目傳神,如怨如訴,或笑或怒,無不出神入化;形體姿態,或坐或臥,或俯或仰,個個惟妙惟肖。羅漢造型優美,形態萬千,麵富表情,栩栩如生,簡直就像真人一樣。當你邁進羅漢殿,似乎看見一群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羅漢;走到羅漢群中,感覺羅漢們從四麵八方向你蜂擁而來,似乎在和你打招呼,要和你談笑,給人一種應接不暇的感覺。

但事實上,顯通寺無量殿中最多時也隻有鐵羅漢四百九十九尊,五百羅漢缺一尊!缺的羅漢是誰呢?是在塑造羅漢時漏掉了,還是有其他原因呢?

顯通寺中缺席的羅漢是玉花羅漢,這位羅漢卻是羅漢中的懶蟲。相傳大明年間,顯通寺的老和尚在五台山周圍縣城化緣時化了一堆鐵,便請當地匠人在孟縣鐵廠鑄造了五百個鐵羅漢。由於當時交通不便,隻有用毛驢馱運,可毛驢馱一個有些輕,馱兩個又重,雇多了沒錢,雇少了又運不回,可把這位化緣的老和尚愁壞了。自言自語地說:“這些羅漢要能自己走,那該多好啊!”令人奇怪的是,這五百羅漢借了他的“吉言”真的自己走起來了。

老和尚領著五百個羅漢,浩浩蕩蕩回到寺門口,小和尚們迎上前去,驚喜地說:“師父辛苦了!”接著把羅漢請進羅漢殿。羅漢進一個數一個,共四百九十九個,在殿內又數一遍,還是四百九十九個,怎麼少一個呢?原來羅漢中有個懶蟲,叫做玉花羅漢,一路走在後麵,在當天傍晚,玉花羅漢晃悠悠地走到下柳院寺溝村時,自己不太想走了,於是想找個地方歇歇腳,見一婦女在井邊洗衣服,他走上前去搭訕:“請問大嫂,這裏距五台山顯通寺還有多少路?”“六十裏!”這位婦女說。“我是去五台山顯通寺的羅漢,請問今天能不能上得山去?”那婦女笑道:“眼看太陽快落山了,別說你是人,就是鐵鑄的羅漢也上不去了。”鐵羅漢一聽這個“鐵”字,點破了羅漢的真麵目,現出了原形,立刻僵坐在井邊上不願意走了。後來老和尚沒有辦法,隻能把井墊平,在井邊建造了一座大殿,取名“佛殿”,俗稱佛殿廟,把這位鐵羅漢供了起來。後來的住持想把缺席的羅漢帶回去,佛殿廟裏的玉花羅漢覺得再和大家團聚沒有麵子,一個人待在大殿中倒也自由自在,死活不願去。顯通寺中的四百九十九位羅漢嫌棄玉花羅漢懶惰,也不願住持再塑造玉花羅漢,因此,顯通寺的五百羅漢少了一個。後來朱元璋聽說了五百羅漢的故事,可能觸動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寺院情結,因此大筆一揮,顯通寺就一直叫到了今天。

·藏經殿內為何有兵器

五台山的藏經殿,俗稱後殿,原放藏經,現辟為文物陳列室。室內文物眾多,不僅有北魏孝文帝時黃金鎮風印和銅鑄旃檀佛、南北朝的石雕觀音和脅侍瑪薩、清代燒製的濟公和尚瓷像等手工藝品,而且還有元初趙子昂夫婦、明沈周、丁雲鵬等人的書畫作品,均十分珍貴。然而,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藏經殿中竟還陳列著一件兵器——一截鐵棒,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截鐵棍是楊五郎出家之前,誅殺遼國大將韓昌使用的兵刃。當年宋太宗遊五台山由楊家父子保駕護送。宋太宗到太平興國寺拜佛,楊五郎結識了興國寺住持睿見。楊五郎很欣賞睿見的淵博才學,睿見也覺得楊五郎有慧根。在臨別時,楊五郎前來辭行,睿見送他一個包裹,並叮嚀說:“這個包裹平時不要打開,當你在戰場上受挫或官場遇到困難時,再打開這個包裹,它或許會幫助你擺脫困境。”

後來,在宋遼金沙灘一戰中,由於潘仁美有意陷害,楊家將中了遼將韓昌的埋伏,宋軍大敗,七郎八虎死了四個,被俘兩個。楊五郎突圍到一片樹林裏,前逃無路,後有追兵,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五郎想起睿見送給他的那個包裹,急忙打開一看,原來是套袈裟。楊五郎憤恨奸臣當道,忠良慘遭迫害,便決定棄甲出家。楊五郎到太平興國寺出家後,武將出身的他,每天不習武,就覺得渾身難受。但他已是出家人,不便使用兵刃,於是他就用上了81斤重的鐵棍。身逢亂世,又處在深山老林,學習武藝,既可以驅趕野獸,又可以保衛寺廟,在老方丈的支持下,練武的人越來越多,楊五郎又把這些人組織起來,演習一些陣法,便逐漸形成了一支僧兵。廟外有塊平地,就是五郎檢閱僧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