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誰修建了東林寺(1)(3 / 3)

東林寺聲名遠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慧遠在廬山期間雖然堅決拒絕出山做官,不介入政事,但是卻廣泛結交當時政治上的重要人物,也博得了上層統治者的敬重,這為他傳播佛教提供了很大方便,同時也保護了佛教。當時,東晉司徒王謐、護軍王默都對他表示欽慕,安帝甚至還向他致書問候,就連北方的後秦統治者姚興也對他大獻殷勤,不斷贈送食物禮品和佛教法器。慧遠同荊州刺史殷仲堪關係也很密切,殷仲堪曾到山上看望過他。後來,圖謀奪取王權的桓玄攻打殷仲堪,軍經廬山,要慧遠出山相見。慧遠稱疾不出,桓玄隻好親自入山去看他。

·淨土宗是怎麼“入鄉隨俗”的

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繁衍成許多的流派,這些支派或者因為教義過於深邃,不適合中國實際而自動湮滅;或者由於程序過於繁雜,修行十分困難,而得不到廣大信徒的支持而自然淘汰;或者不為統治者支持而被消滅。而創始於東晉的淨土宗能夠成為一個流傳至今、擁有廣大信徒的佛學支派,其原因何在呢?這得力於慧遠對其教義和方式所進行的改革,使它更適合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更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正是由於慧遠的巨大貢獻,所以他才被公認為淨土宗的創始人。

淨土宗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而得名。淨土思想起源於印度。佛教認為,兜率天是理想的佛國境界,那裏有內外兩院,內院是菩薩居住的地方,而彌勒生於內院,所以稱為彌勒淨土;外院是阿彌陀佛居住的地方,所以稱作彌陀淨土。中國人的淨土信仰是由慧遠師父道安提倡彌勒淨土開始的,彌勒淨土信仰的核心是發願死後上升到兜率天內院。

與道安的彌勒淨土不同,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倡導的彌陀淨土信仰是要上升到兜率天外院,並且不是死後往生,而是希望活著進入佛國。古印度僧人和佛教信徒或削發出家,或禪定修行,或自修羅漢,或他渡菩薩,一切都是為了要超脫轉生人世的輪回,他們把希望寄托在來世。而中國人素來崇尚生命的意義和生存的價值,因此即使是中國的宗教信仰,也貫穿著求生、長生和永生的主線。所以他們希望不僅來世能夠脫離苦海,就是今生通過修行也能夠進入極樂世界。這是有著時代背景和廣泛的社會基礎的。

兩晉時期,中國社會處在分崩離析、社會動亂的曆史階段,王朝的更替不斷,統治集團內部相互爭鬥,流血事件不斷,統治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殺戮與剝削更是嚴重。處於社會上層的人,縱使有萬貫家資,也是朝不保夕,下層人們更是找不到出路。詠歎生命的短促與人生的失落成為這一時期中國社會思潮的基調。廬山東林寺的彌陀淨土宗從佛教信仰的角度,鼓吹通過修行,今生即能進入淨土,給當時的社會提出了一種在生的希望之光中超越塵世、升入佛國的希望。

在方式上,淨土宗把修行的方法分為正行和雜行兩類。正行又分為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等五種,此中又特別把稱名作為正業,其他四種為助業,顯出正名為最重要。由於修行方法簡便,人人都能做到,所以吸引社會的各個階層,自中唐以後廣泛流行。宋明以後與禪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華嚴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門,同時又很快普及於一般社會,有所謂“家家彌陀佛”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

·“深山藏古寺”的源頭在何處

中國很早就有“深山藏古寺”之說,名山與古寺似乎天生就是相連的,事實果真是這樣嗎?其實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時大多修建在城市或交通要道,據說這樣是為了上層人士禮佛,那麼什麼時候有了“深山藏古寺”的先例呢?源頭就在東林寺。

東林寺雖沒有聳峙於高山險峰之巔,也沒有深藏在幽穀密窟之中,可是也別具一番風光。宋朝詩人陸遊在他的《遊廬山東林寺記》中,曾寫過這樣一段話來描述東林寺:“正對著香爐峰。峰分一支脈向東而行,自北到西,環合四抱,有如城廓,東林在其中,看風水的人稱這種地形為倒掛龍格。”按照陸遊的記載,廬山東林寺的地理環境符合風水先生所謂的“倒掛龍格”,是一塊風水寶地。實際上坐落在廬山腳下的東林寺,自然環境確實十分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