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誰修建了東林寺(3)(2 / 2)

再一種說法是,當年玄奘取經途中曾困於沙漠,後來得到大雁領引,才找到水源,得以生還。建造這座佛塔是為報答菩薩化身指點迷津的大雁之恩。

還有一種說法和佛祖釋迦牟尼曾化身為鴿救生的佛教故事有關。唐代人習尚雁,通常以雁泛指鳥類,因此得名雁塔。

大雁塔究竟有幾層也是人們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

玄奘大師最初建造時為五層,這是史料有記載的。但現存為一座七級方塔。大雁塔幾經戰火破壞,又屢次修葺,前後層次有過變化,於是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說法是,武則天時重修,增高為十層,後經兵火破壞,隻存七層,高六十四米。那麼,何時成為七層的?有人認為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大雁塔就是七層,理由是岑參、高適諸人在天寶十一年曾同登大雁塔賦詩,其中岑參詩中這樣描述大雁塔:“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另一種說法是,武則天長安年間,曾用青磚改修成方形樓閣式的七層,登塔攀梯也改成盤道。唐代宗大曆年間,才改建成十層,後經戰火破壞,剩下七層。此說的主要根據,是唐代詩人章八元《題慈恩寺塔》詩:“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麵麵風。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天中。”章八元是睦州桐廬人,代宗大曆六年進士及第,德宗貞元時曾為句容主簿。章八元生活的時代為中唐,在岑參、高適的盛唐之後。

再有一種觀點認為,大雁塔經武則天時期改建後,一直是一座七層塔,所謂大雁塔曾被改建為十層的說法,乃後人附會臆測出來的,純屬子虛烏有。原因是唐人岑參和章八元的詩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和“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麵麵風”,前者數字較散,但比較寫實,後者都是整數,讀來上口,頗具律感,就如同杜牧《江南春》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一樣,其所用數詞應是約數而非實數,不必過於拘泥。從建築學角度看,如果大雁塔由十層減為七層,那麼從現存塔的上下收率來看,若上麵再加三層,最高的一層塔身將很小,整座塔的輪廓會形成一尖錐狀體,這與我國古代一般樓閣式磚塔的形象明顯不符,與我國古代建築層蓋應建得相對舒展、深遠的追求相去很遠。

所謂“古塔十有九斜”,細心觀察,會發現大雁塔竟然也是斜的。經過有關部門的實際測量,發現現在塔身向西的偏離程度竟達到1006.4毫米。這是怎麼回事呢?是在建造時故意造成的還是其他原因呢?難道大雁塔成為中國的“比薩斜塔”了嗎?

據史料記載,早在清代康熙年間就發現大雁塔有傾斜的現象了,1985年傾斜度已達到998毫米,現在更達到1米多一點。經過文物部門和地質部門長達十幾年的研究,大雁塔傾斜之謎的基本情況已經搞清楚:一是古塔自身因素,如材料不夠堅固耐用、塔身結構整體性差以及排水、防水方麵存在問題等因素;二是古塔周圍環境保護存在問題,古塔位於黃土高原的西安地區,該處共有四個漏鬥型的下沉結構,而大雁塔所處的位置剛好在其中一個下沉結構的邊緣,加上周圍群眾打井、挖土和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安地區過量抽取地下水,使承壓水位大幅下降,從而造成了大雁塔地基的不均勻下沉,加速了古塔的傾斜下沉。這種情形與破土動工於1173年的比薩斜塔是不同的,比薩斜塔雖然傾斜已達5.5度,但研究認為,它在建造過程中的長期停工使得鬆軟的土有時間變得堅固。而大雁塔的地質結構以及自身建築材料與比薩斜塔並不相同,包括傾斜度和傾斜方式都不一樣,所以將兩者簡單對比是不合適的。現在經過采取全力搶修等相關措施,大雁塔傾斜的趨勢已經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