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玄奘是唐僧嗎(1)(1 / 2)

玄奘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住持,也是真正的西天取經人,但在民間,玄奘高僧的知名度卻沒有小說《西遊記》中的唐僧高,然而小說中的唐僧卻不受人們的喜歡,他不僅懦弱膽小,而且好壞不分,是非不清,簡直就像一個反麵人物。很多人認為,玄奘就是唐僧的原型,玄奘也像唐僧一樣,不僅有著大唐皇帝的通關文牒,還有著法力無邊的徒弟保護。事實上,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玄奘大師,俗姓陳,名禕,生於600年,是現在的河南省偃師縣人,是我國偉大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大師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父母均是世家子弟,父親是他的啟蒙老師,非常不幸的是法師8歲喪母,10歲喪父。法師隻好跟著自己的二哥長捷法師住在廟裏,做了一名少年行者。在他十三歲的時候,隋煬帝下詔在洛陽剃度27人,因為法師年紀小,根本就不在計劃之內。當時有位叫鄭善果的官員發現法師聰穎早慧,就破格給法師剃度了,賜法名玄奘。21歲受具足戒,法師到27歲的時候已經精通了經、律、論三藏,所以被稱為“三藏法師”,聲名遠播。

玄奘廣學經論,精進不倦,誌向高遠。鑒於當時佛教宗派繁多,傳播過程中產生了各種歧異,而現有翻譯成漢語的佛經數量不足,很多疑難問題不能得到解決,他決心親赴印度求法,“以釋眾疑”,於是,玄奘結伴上表,陳請西行。由於當時正值唐朝初年,戰亂連連,局勢非常緊張,因此沒有得到批準。同伴們見勢而退,隻有玄奘意堅不屈,學習他國語言文字,為西天取經作準備,最後找到機會,曆經萬險,終於取回真經。這位傳奇式的人物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他不畏艱難,排除九九八十一難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自唐代以來廣為流傳。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在此基礎上寫成了膾炙人口的中國古代四大小說之一——《西遊記》。但《西遊記》中的唐僧和玄奘大師的確是有天壤之別的,兩者決不能混為一談。唐太宗李世民稱玄奘“法門之領袖”,清末改革家梁啟超譽玄奘為“千古一人”,近代文學泰鬥魯迅頌玄奘是“民族的脊梁”,印度大小乘佛教徒一致推崇玄奘為“大乘天”和“解脫天”。

·“偷渡客”如何取到真經

玄奘離開大唐往天竺取經之時,並非如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有皇帝欽送,並且還被賜予“唐”姓,而是一種偷偷摸摸的行徑,即是“偷渡”,這是怎麼回事呢?佛國高僧何以會“偷渡”出國?原來,玄奘法師的西行路線是沿著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過火焰山,穿大沙漠,翻大雪山,沿現在新疆的吐魯番、阿克蘇、拜城一線,經過現在的哈薩克斯坦、阿富汗,再向東南經過巴基斯坦進入北印度。當時絲路古道被唐的宿敵西突厥占領,西突厥的附庸高昌國專與唐朝廷作對,切斷了西行的通道。唐朝廷為了邊境安全,禁止人們出入國境,玄奘為了西行求法,隻好乘京師鬧災允許道俗四出覓食之機,偷渡出國。但不久,唐朝廷就發現了玄奘西行的蹤跡,防牒頻頻,要捉拿玄奘,然後押回長安!據說出嘉峪關之時,玄奘大師還差點被守關將士的流箭所傷。走到高昌國時,國王非常的欣賞大師,想讓他做護國法師,大師不同意,高昌國王就軟禁了大師,大師絕食三日以示自己西去的決心,國王當時既慚愧又敬佩,發給法師通關文書就送法師上路了。在翻越銀山的時候有一群強盜綁架了大師,因為看大師長的慈眉善目就想把他祭天。大師一心向彌勒菩薩禱告,稍後便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強盜一看,覺得大師果然不是凡人,於是釋放大師,並且做了大師的弟子。當時法師西行一路講經說法,路上有很多人跟隨法師,翻雪山的時候吃在冰上住在冰上,凍死了十二三人。

通過莫賀延磧大沙漠時,上無飛鳥,下無走獸,更不要說行人了!大師在沙漠中走了一天,便迷失了道路,天空中驕陽似火,地上寸草不生,熱風卷起漫天沙塵。他焦渴至極,盛水的大皮囊因他不慎失手,水全倒翻在沙地上,頓時便消失得無影無蹤!玄奘大師隻能依靠偶然發現的死人枯骨和駝馬糞便來辨認道路。就這樣,他一連走了五天四夜,滴水未進,人和馬都支持不住了,一齊昏倒在砂石上!此時他不但迷了路,而且因幹渴即將“圓寂”歸天了!正在玄奘閉目待斃時,突然聽到半空中傳來了嘎嘎雁叫,他抬頭一看,隻見一隻巨雁在他的頭頂盤旋了一圈後緩緩飛去,玄奘依照大雁飛行的方向不知行了多少裏,終於,在他麵前出現了碧綠的草地和清泉,他和老馬得救了原來這泉就是他找了數天也不見蹤影的野馬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