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用了3年的時間經曆了一百多個國家後,終於到了北印度。到了印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參拜了釋迦牟尼當年成佛的菩提樹。他對著菩提樹行了佛家最高禮節——五體投地大禮。其實在法師到印度之前他要來印度學習的消息就由當時的商人傳回印度了。當時在印度的最高佛教學府是那爛陀寺,在那裏有位129歲高齡的戒賢長老,他知道法師遠從東土大唐用了3年的時間到印度向他學習佛法,十分地高興,用了當時最高的禮節迎接玄奘法師,把法師奉為上賓。玄奘法師日後10年就跟著戒賢長老在那爛陀寺學習瑜伽論,又用了1年的時間遊曆了釋迦牟尼佛祖的勝跡。
·玄奘的餘生怎樣度過
玄奘大師曆經磨難取得真經,前後共用了17年。他不顧禁令,偷偷出國,回來又是一種什麼情景呢?回國後又做了些什麼工作呢?
玄奘645年回到祖國,受到了唐太宗的隆重歡迎,朝廷在慈恩寺舉行了空前盛大的歡迎儀式,出動了1500多輛軒車、200多幅刺繡佛像、500多幅以金線繡出的經幡,入寺和送行的高僧分坐500輛莊寶車,盛況空前。唐太宗敬佩玄奘的學識,數次請他入朝為官輔佐自己,均遭到玄奘的婉言謝絕,他說自己不是做官的料子,隻會研究佛學。太宗隻好作罷,隨即命玄奘前往大慈恩寺任住持,並且還授予他綱紀天下僧侶的權力。從此,玄奘大師開始在大慈恩寺進行佛經的翻譯工作。
貞觀二十二年,玄奘奉敕任大慈恩寺首任住持,組織了宏大的譯經隊伍,來自全國名寺的高僧大德及一些重要的朝廷官員也參與譯場的監譯、潤色等工作。由於玄奘精通梵文,深得佛經奧旨,廣博各宗各派,因而譯筆精湛,言辭明達。在長達20年的翻譯過程中,他兩次謝絕了唐太宗請其還俗任相、輔佐朝政的要求,排除萬難,“專務翻譯,無棄寸陰”。每天都自立課程進度,且用朱筆標注翻譯進展記號,如果白天因事耽誤,夜晚必加班補上,往往是三更才睡,五更複起,翻譯不息,直到生命最後一刻。玄奘晚年,為擺脫俗務幹擾,曾一再上奏朝廷,請求住異地專務翻譯,後經唐王批準遷往銅川玉華宮,住此四年,譯出了《大般若經》600卷,至高宗麟德元年,他病故前幾天,還著手翻譯帙冊浩繁的《大寶積經》,才譯數行經文,突感體力不支,憾而輟筆,直至圓寂。
玄奘在他生命的最後十九年裏,共譯出經典75部1335卷。多達1300萬字。玄奘所譯經論大小二乘、五科經典,將諸家宗派學說囊括其中,因其譯本準確可靠,而他所依據的原印度梵本散失很多,故他的譯本被視為“第二梵本”、“準梵本”,因而才有了唐代佛教的鼎盛時期,開創了後代的海外高僧入唐求法的新局麵。玄奘生前還應唐太宗的囑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筆錄,將他17年旅途中經曆的110個城邑和28個地區和國家的曆史、山川交通、民俗風情、物產氣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記》,當時的目的是給太宗了解西域情況,作為實施對外政策的參考,但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唐僧頂骨今何在
在大慈恩寺莊嚴的大遍覺堂的玄奘銅像前安奉著法師的頂骨舍利,但對舍利的真假曆來爭論不休。據說玄奘頂骨舍利如今在印度那爛陀寺、日本琦玉縣的慈恩院和奈良市的藥師寺、中國南京的靈穀寺和玄武湖山塔、成都淨慈寺、西安大慈恩寺和台灣新竹的玄奘寺等九處地方供奉。那麼,玄奘法師是慈恩寺的住持,他的墓塔怎麼又會跑到興教寺去呢興教寺玄奘墓塔內法師的頂骨真的不存在了嗎?慈恩寺大遍覺堂供奉的“玄奘頂骨舍利”從何而來?史書上到底是怎麼說的?“唐僧頂骨”難道真是一個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