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讚幹布建立的布達拉宮一直供藏王居住,但後來宮殿遭到雷擊,損毀了一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鬆讚幹布所建的吐蕃王朝也四分五裂,內戰不止,王朝滅亡之後,古老的宮堡大部分被毀於戰火。現在的布達拉宮,始建於明末清初,是在鬆讚幹布所建布達拉宮遺址上建立的,從外表看分為兩大部分,兩邊的宮殿是白色,人們習慣地稱為“白宮”;中間的宮牆呈赭紅色,人們習慣地稱為“紅宮”。白宮是17世紀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修建的。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二月,第巴·桑傑嘉措在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圓寂後的第八年,著手修建紅宮和五世達賴喇嘛靈塔。為修建紅宮清朝特意派出漢族工匠114人、尼泊爾派出工匠190人參加修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四月二十日舉行了落成典禮,並在宮前樹立了一座無字碑以示紀念。建造紅宮的耗費的費用是十分驚人的,僅建築材料、工頭工資、塑造神像和法器以及宗教活動四項,就耗銀2134136兩,按當時價格可折合青稞537803112公斤,以平均每人每年需180公斤計算,可供120萬人吃10年;僅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的靈塔,耗費的銀兩折合成青稞就可供120萬人吃5年。以後曆代達賴又相繼對布達拉宮進行過擴建,使布達拉宮具有了今天的規模。
由於布達拉宮最初是供藏王居住,而當時政權和宗教是分開的,因此,它隻能是宮殿。在五世達賴以後,它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宗教中心,從而被稱作布達拉宮而不是布達拉寺。“布達拉”是梵語音譯,又譯“普陀羅”或“普陀”,原指觀世音菩薩所居之島,故布達拉宮又稱為第二普陀山。
·白宮、紅宮和日光殿各自的功能是什麼
一般認為,布達拉宮的主體建築由白宮和紅宮兩大部分組成。東部的白宮供達賴喇嘛居住,中部的紅宮主要是佛殿及曆代達賴喇嘛靈塔殿,西部白色的僧房是為達賴喇嘛服務的親信喇嘛居住的地方。也有人將布達拉宮分成四部分:紅山之上的紅宮、白宮、山後的龍王潭和山腳下的“雪”。龍王潭為布達拉宮後園,方圓3公裏,中為湖,湖中小島上建有龍王宮和大象房等;“雪”在布達拉宮腳下,其中安置有過去噶廈政府的監獄、印經所、作坊、馬廄,周圍是宮牆和碉堡。他們認為布達拉宮的整體布局,由下到上分別是“雪”、白宮和紅宮,充分體現了藏傳佛教中“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說”。這隻是就這所宮殿的顏色所作的區分,其實按照宮殿的用途和重要性來分,應該區分為白宮、紅宮和日光宮。
人們可以按照一般的遊覽路線來一睹這座曆史悠久、規模龐大的建築物的風采。沿台階拾級而上,跨進彭措多朗大門,出了廊道,就進入一個高出平地六七十米的廣場,這就是專供達賴娛樂的平台。台麵平坦,全是用西藏特有的阿嘎土打成,麵積約一千六百平方米,這是曆代達賴觀賞歌舞的場所,名為“德陽廈”。
在德陽廈的正西麵並列三排的木質扶梯,雖不高,卻很陡。當中的扶梯是專供達賴和駐藏大臣上下的,一般僧眾和官員,隻允許從兩邊扶梯上下。由此扶梯而上,經達鬆格廊道,便到了白宮最大的宮殿東大殿,藏語稱“措木欽廈”。措木欽廈是布達拉宮白宮部分的最大宮殿,有44根柱子,殿堂正北是達賴的寶座,上方有塊大匾,上書“振錫綏疆”四個大字,之後有“同治禦筆之寶”的璽印。這裏是後世達賴舉行坐床、親政大典等重大政治和宗教活動的地方,有史料記載,自1653年清朝順治皇帝以金冊金印敕封五世達賴起,達賴轉世都須得到中央政府正式冊封,並由駐藏大臣為其主持坐床,親政等儀式。現在殿內仍保存著清朝順治皇帝冊封五世達賴的金冊金印。在宮殿的四麵則繪滿了壁畫,在東西牆壁上,我們可以見到反映鬆讚幹布請婚、文成公主進藏以及金城公主進藏等曆史事件的壁畫。
出了大殿,走過靈塔就是紅宮,紅宮是五世達賴喇嘛圓寂後修建的,主體為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和佛殿。紅宮中最大的宮殿叫“司西平措”,也稱西大殿,與白宮的東大殿遙遙相對,是五世達賴喇嘛靈塔的享堂,建築麵積680多平方米,有48根柱子。它的方柱和鬥拱雕刻得十分精致,壁畫很有講究,繪有五世達賴喇嘛的生平,其中1652年五世達賴喇嘛到北京覲見順治皇帝的場麵繪製得極為生動。西大殿的四周,除西邊為達賴喇嘛靈塔殿外,還有三座配殿:北配殿主奉釋迦牟尼和曆世達賴造像,還有八藥師佛、三世佛。在靠牆的經架上,存有雍正皇帝送給七世達賴的北京版藏文《甘珠爾》經卷;東配殿是上天之道佛殿,主要供奉黃教鼻祖宗喀巴,內中宗喀巴銅像有2米高,周圍還有藏傳佛教史上有名的70多位高僧造像;南配殿為持明佛殿,主要供奉蓮花生的銀座像和他的8個化身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