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昭寺占地25100平方米,整個建築玲瓏多姿,宏偉壯麗。其中最受信眾敬仰的是覺康,這個殿堂是大昭寺最重要的經堂,也是西藏佛教各教派共同的主經堂。
覺康主殿,高四層,有殿堂數十間,主殿在結構上采用了漢族的建築形式,一、二層梁柱間、門框上,飾滿了浮雕與彩繪,體現了唐代雕刻、繪畫藝術的風格,但瓦覆殿頂,包括金頂、寶瓶、法輪、簷角吊掛的一塊塊寫著藏文的小經板,都是典型的藏族風格。二、三層簷下飾有一排排木雕,108尊木雕伏獸和獅身人麵像呈現出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這在中國古建築中極為罕見。關於獅身伏獸的鼻子為什麼全是扁的,這裏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大昭寺修建時,鬆讚幹布為了加快寺院建設速度,親自上梁揮斧,這一下驚動了九天之神,傳說中的九天之神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諸位神仙紛紛前來助陣。一天,女仆送茶時見梁上梁下全是鬆讚幹布,不禁大驚失色,連忙稟告赤尊公主。赤尊公主來到工地大喊“讚普”,鬆讚幹布聞聲扭頭下望,手中斧子不慎斜揮,將承簷上麵獅身伏獸的鼻梁給削平了。後來幹脆就將所有獅身伏獸的鼻子都做成統一的樣式。整個建築飛簷獸吻,雕刻精美,既保存了藏族傳統的建築形式特點,又融合了唐代建築渾厚古樸的風格。
覺康經堂以那尊“覺臥佛”最為珍貴,據說是文成公主進藏時迎請來的。本來大昭寺建成後,供奉尼泊爾公主從家鄉請來的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坐像不動金剛佛像明久多吉。小昭寺則供奉著文成公主帶來的十二歲釋迦牟尼等身坐像。據藏文史籍記載,鬆讚幹布死後,文成公主帶來的覺臥佛像埋在地下有兩代人之久,到8世紀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後,鬆讚幹布之孫芒鬆執政時,才將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坐像移置於小昭寺。此後,這尊佛像一直供奉在小昭寺的大殿內。而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釋迦牟尼十二歲時等身像覺臥佛則被迎到大昭寺供養。信徒們如此敬仰覺康經堂中的釋迦牟尼佛,是因為他們相信:隻有這尊佛是天下真正佛體神像。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尊釋迦牟尼像是釋迦牟尼圓寂後升上天界後,文殊菩薩指示三位施主與一匠師造了這尊釋迦法、報、化三身像。傳說,這化身原先被諸天神迎請至天界住了100年,後來又在印度金剛台住了500年,再後來中國唐皇派特使向天竺即今天的印度求迎三寶,天竺王便將此像和另一尊名貴的佛像以及一批經典派僧人送到唐朝,文成公主進藏時,又將此像帶進西藏。由於這尊佛像具有這樣傳奇的經曆,因此吸引著藏族、蒙古族、土家族、羌族、裕固族乃至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國的信徒不遠萬裏前來朝拜。
·“百科全書”式的壁畫和雕塑
和別的西藏寺廟一樣,大昭寺的大小殿堂內也繪著各種壁畫,有數千幅之多,大昭寺的千佛廊就是因為繪滿了千佛佛像而得名,整個大昭寺的壁畫據說有4400餘平米,內容涉及宗教故事、曆史人物傳記、紀念性人像、重要曆史事件、西藏風土和民間傳說等等,可謂是一部“百科全書”。其中著名的有《千佛圖》、《大眾部方域圖》、《般若經緣起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六師外道圖》。轉經廊道外側北麵繪有《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及僧俗信眾集會圖》、《釋迦牟尼百行圖》,其中後者共108段,頌揚了釋迦牟尼的l08種功績。殿北牆上繪有《極樂世界圖》。大昭寺東大門內的兩側繪製有護法神馬頭明王,雙眼上吊,獠牙外露,麵有三眼,頭發作豎,頭頂馬頭,還有金剛手、負貝龍王。南麵繪有鬆讚幹布及王臣事跡。院內南側繪有釋迦牟尼像,北側繪有藏民族的祖先猿猴變人圖;門殿兩側繪有三世佛及始建大昭寺時的情形;正殿通道入口處右側的壁畫是關於大昭寺建寺的故事,描繪了7世紀的布達拉宮和當年山羊馱土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在覺康大殿的一樓繪有《釋迦牟尼八相圖》、《文成公主進藏圖》、《歡慶圖》以及大量的顯、密二宗佛像及觀音像等,騎馬的文成公主及其隨從人員進藏途中的場麵,以及藏漢族工匠緊張修理大昭寺的情景更是畫麵生動,色彩絢麗。二、三樓回廊和佛殿中繪製了各種壇城聖境、《華嚴經方域圖》、《大寶積經大神變法會圖》,具有濃鬱的西藏民俗特色。
大昭寺的塑像細膩華麗,神態生動。鬆讚幹布的塑像的右手上戴有一隻嵌綠寶石的戒指,相傳為唐皇所贈。頭上戴的帽子是用白羊毛布纏的,頂上有一個小菩薩,傳說鬆讚幹布是觀音菩薩轉世;文成公主塑像端莊溫順,赤尊公主塑像俊美虔誠;觀音菩薩體態纖細優美,飄帶隨意飛舞,給人灑脫的感覺,妙音菩薩頭稍偏右,眼瞼垂下,身上的飄帶對稱揚起,顯得端莊美麗;密宗金剛兩腿盤坐,重心穩定,六臂對稱伸開,手持不同法器,顯得威嚴莊重;獅子吼觀音隨腰部的曲線上身向左傾斜,左手支撐地麵,右手搭在腿上,落落大方,韻味無窮;綠度母上身向左傾斜,婀娜嫵媚,四大力士塑像雄壯威武。屋脊上裝有喜鵲銜梅、五鳳銜鈴、獅子含石、鱉魚擺尾等浮雕珍品,巧奪天工。這些佛像、壇城、聖跡、人物及習俗圖和傳記構成的各個殿堂的大型精美壁畫,其人物造型千姿百態,色調均勻鮮明,內含佛教哲理、風土人情,這是西藏繪畫的精品,是研究曆史和宗教的極其珍貴的形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