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柳、石碑和唐卡
由於大昭寺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漢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見證者,因此,它留下了許多的見證物,比如唐柳、眾多的石碑和唐卡。
唐柳,又名公主柳。大昭寺前的公主柳,相傳是文成公主將皇後在長安灞橋賜的柳枝帶來西藏親手種於大昭寺,據說公主在拉薩種植的柳樹不僅僅是這一棵,還有三棵分別種在布達拉宮下、小昭寺前和東城的八朗雪(黑帳篷)附近。大昭寺的公主柳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盡管它現已枯萎,卻依然為人們珍視。據傳西藏原無柳樹,而現在各地的柳樹都是從文成公主所帶來的樹苗發展起來的。其實公主種下的不僅是幾棵柳樹,更是當時的唐王朝對西藏人民的深深祝福。
在大昭寺門口至今仍巍然矗立一重要文物,即唐蕃會盟碑,又稱長慶會盟碑或甥舅和盟碑,此碑高3.42米,寬0.82米,厚0.35米,是漢藏兩族友好關係史上重要的曆史文物。當時唐蕃之間雖大部分時間和睦相處,但兩國之間時有戰爭爆發。繼文成公主之後,金城公主入藏嫁與讚普尺帶珠丹為妻。尺帶珠丹為表與唐朝人民世代友好之誠心,立此碑於大昭寺前,碑文言辭懇切,樸實無華。碑文中強調了唐文成、金城兩位公主出嫁吐蕃讚普締結了舅甥姻好的原因,碑陽及兩側以漢、藏兩種文字刻載著盟誓全文及唐蕃會盟使臣的姓名、職位,碑陰以藏文刻載著唐蕃友好關係史實及長慶元年在拉薩兩地盟誓的意義。823年所立的碑身已有風化,但所鐫漢藏文碑文尚能辨認。
另一碑為種痘碑,又稱勤人種痘碑。位於寺前,高3.3米,寬1.2米,碑額上有二龍戲珠圖案,1794年由駐藏大臣和琳撰立。乾隆年間,西藏流行天花,致使很多人死亡。當時,西藏科學文化落後,尚不知用種痘防止天花病的發生。一有得天花者,便被視為絕症,親人不相往來,棄之不顧。駐藏大臣了解了此種情況,一方麵將接種牛痘的方法教給當地人民,使天花病在當地得以預防和治療,一方麵命人在藏北修房安置天花病人,使不少患者生返。隨後勒石樹碑紀念這一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事情。
中堂法規碑,亦稱水牛年文書,即“欽定藏內善後章程”。1792年清朝乾隆帝因廓爾喀入侵而派兵入藏降伏廓爾喀後,令大將軍福康安,官銜為中堂與西藏各方議定了各種章程,逐次奏報乾隆皇帝,這些章程得到批準後,彙集頒發給西藏地方政府,令其遵循實施,共29條,刻文立碑於大昭寺前。
金瓶掣簽碑。即清乾隆皇帝為避免認定大活佛靈童的弊端而規定認定達賴、班禪及各大呼圖克圖活佛轉世靈童時必須在皇帝賜給的金瓶裏,將靈童們的名字寫於簽上,由駐藏大臣掣簽認定,刻石立碑於大昭寺前。
明代唐卡。寺內珍藏兩幅明代刺繡唐卡,上有“大明永樂年施”六字題款,一幅為勝樂金剛,一幅為威德怖畏金剛,這是格魯派供奉的“桑第傑鬆”——密宗三佛像中的兩幅。是1419年由楊英等120人組成的使團赴藏時送給大昭寺的,至今已500多年,仍色澤鮮豔,保存完整。
·八廓街上的牛郎織女
大昭寺的門前有一個大廣場,有一大片的攤位擺賣各式各樣的貨品,如果你是店主的第一個顧客,他會很殷勤招呼你,價錢當然可以更優惠,一旦成交,他會拿著第一筆買賣的錢掃過他的貨物,以示當天的生意興隆,招財進寶,十分有趣。圍繞著大昭寺的官舍民房與大昭寺之間,形成了一條環行的街道,就是著名的八廓街,一些人把八廓街誤稱為“八角街”。在遊人眼中此街為商品街,在藏族人眼裏卻另有含意,它是藏族傳統的轉經之路。“八廓”在藏語裏麵是“轉中圈”意思,拉薩主要的轉經活動都是以大昭寺的釋迦牟尼佛為中心而進行的,到拉薩來朝佛轉經的人們,走出覺康大殿,圍著覺康殿是一排的轉經輪的千佛廊,沿繞佛殿轉一圈方為圓滿,這叫轉內圈;圍著大昭寺在八廓街上轉一圈,叫轉中圈;而以大昭寺為中心的,圍繞藥王山、布達拉宮、小昭寺轉拉薩城一圈為轉外圈,即林廓,所以,八廓街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