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圓滑老道順時勢(3 / 3)

在履行公務時,你可能會想,這兩人合不來,還是另作安排吧。也許你找了其他下屬去完成一項任務,而這位下屬對這項任務又不在行,讓不在行的人去幹一件事,往往是事倍而功半。事情本來應由誰負責,就該讓誰去做,不管責任人之間可能存在什麼樣的矛盾。否則,工作沒有做好,責任就得由你這位領導負了,因為你用人不當。白白惹火燒身,是不值得的。即使有下屬不願意,也不能由著他來,你要提醒他:“這任務一向是你的工作範圍,仍由你去處理,效果會更好些。”

從長遠來看,幹好工作需要和諧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緊張的地方是做不好工作的。因此,化解下級之間的矛盾,便是擺在領導麵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了。

8.收買下屬的妙法

領導在參加下屬的活動時,必須自己掏腰包,以表示自己和他們的一樣,隻是普通的一員。在活動中,領導也要放棄“指手劃腳”的習慣,讓下屬自由發揮。

據說有位專職訓練馬拉鬆選手的教練為了照顧選手,不惜將自己每個月的津貼拿出來補貼選手們的花費,不僅如此,對於隊員驚人的夥食費,也由他自己掏腰包供應。除此之外,他還將自營的工藝店的大部分收入及演講費等,投資在選手身上。

就此情形而言,與其說他們是師徒關係,不如說是在同一條戰線、為了同一目標而共同努力的夥伴。在這些選手的心目中,教練不僅是他們的夥伴,而且還是盟友。就此例而言,這位教練無論在田徑場上還是生活等各方麵,都堪稱是隊員們的師友。像這種為了訓練選手而將自己的財產、時間完全奉獻出來,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人,又像是選手們的“傭人”。

當然,若要求每位領導都像這位教練那樣照顧下屬,自是不可能的。然而,站在領導的立場上,偶爾也應該把自己當作下屬的“傭人”,在某些方麵作些犧牲,才有可能達到教導的效果。何況,自己是在為公司培養人才,自己辛苦一點,付出些代價,也不算過分。

為了由衷地表示對下屬的重視,身為領導,雖不必像那位教練那樣親自供應選手們的夥食,但至少也要偶爾掏次腰包,請下屬吃頓飯,以示慰勞。

領導掏腰包請下屬吃飯,切忌存有“我請你吃飯,你就該為我認真工作”的想法及表示,否則必然產生相反的效果。惟有排除自私的心理,才可獲得下屬絕對的信賴。

領導掏腰包實際上是收買人心的好方法,一旦下屬就此為你收買,那麼他就會傾盡心力地為你效勞,而且當你對他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批評、懲罰他時,他也不會與你反目,因為他在心裏已經接受你,認為你做的一切都在為他著想,這樣,你以後的管理也就容易多了。

9.息事寧人化解衝突

在單位內部,下屬之間發生某些衝突,這是難免的。如果衝突雙方能夠自我調整,協商解決問題,那是最好不過了。但這種可能性並不是很大,因為人在盛怒時是很難做到對自己進行客觀剖析的,雙方敵意正盛,誰也不願後退一步。

這個時候,就需要上級的介入了。領導一旦介入,就要力爭將衝突解決好,不要留下什麼“後遺症”。要解決好衝突,需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要堅持公平原則。無論處理什麼樣的衝突,這條原則都是你做事的準繩。對衝突雙方,一定要做到公正,不能有所偏袒。偏袒某一方隻能使衝突激化,而且還可能產生衝突位移,衝突的雙方或一方將矛頭對準你,使衝突趨於複雜化。

第二,不要上綱上線。在處理衝突時,最讓人忌諱的就是領導拿出本本,一本正經地誦讀一遍,用大道理壓人,以顯示自己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其實以“法官”的角色進行調解,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實際上,充當“法官”的你樣子是很可笑的,你把別人當成了孩子,自己其實也顯得幼稚之極。

第三,選擇策略。衝突是多種多樣的,對衝突的處理也不可采用同一種策略。領導要根據衝突內容選擇相應的解決下屬間衝突的策略:合作策略——鼓勵衝突雙方求同存異,使雙方都感到滿意;分享策略——各讓一步,尋求一個折衷方案,讓雙方部分地得到滿足;調和策略——運用情感與安撫的方法,使一方作出讓步,滿足另一方的要求;競爭策略——允許衝突雙方以競爭的方式戰勝對方,贏得支持;回避策略——如果雙方衝突可以通過下屬自身調節加以解決,就可以采取回避的態度,鼓勵衝突雙方自己解決分歧;第三方策略——如果存在衝突雙方皆可接受的第三方,則可以通過他來解決衝突。

下屬之間發生衝突,領導要迅速地處理,以求息事寧人,皆大歡喜,否則對你組織的人際關係會產生很壞的影響,這種影響會擴散到組織的其他成員當中,釀成更大的麻煩。

10.抓住要害快刀斬亂麻

下屬之間發生了矛盾,領導如不及時加以疏導,這種對立情緒就會惡化並引發衝突。對此領導必須從理順情緒人手,疏通宣泄渠道。

從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具體衝突事例可以看出,矛盾不斷激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對某人或某事不滿意,又壓著不能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就像高壓鍋一樣,持續高溫又沒有出氣的地方,到一定程度非爆炸不可。

當然,矛盾和衝突發生後領導要果斷處置,迅速控製事態,最大限度地減少衝突導致的消極影響和破壞。對性質較嚴重、事態可能擴大的衝突,要快刀斬亂麻。在情況不明、是非不清而又矛盾激化在即的時刻,先暫時“冷卻”、“降溫”,避免事態擴大,然後通過仔細的工作和有效的策略適時予以解決。隻要把握了解決矛盾的主動權,任何矛盾和困難都可以得到解決。

在解決下屬的矛盾和衝突的過程中,領導要有效地采用“信息阻隔”,以便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調查研究,求得問題的妥善解決。如果隻有溝通沒有阻隔,就會形成信息失控,造成因小事而影響班子團結、因流言而瓦解班子合力的不良後果。因此,作為領導,應把握好下屬的思想情緒,做到該暢則暢,該阻則阻,從而達到化解矛盾、消除不利因素、求同存異的目的。

作為一個領導集體,其領導成員之間不可能時時事事都意見一致,更不可能彼此之間不存在一點看法。這些意見和看法,會通過各種渠道傳入領導耳朵裏。

對於這些傳言,特別是班子中一成員對另一成員的看法,領導一般應先行阻隔,不能貿然將意見全盤托給被反映的領導成員,而應當經過一段時間的側麵觀察和調查,再酌情處理。不作阻隔、急於溝通,隻會增加成員之間的隔閡,或者增加被反映者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班子成員生活在社會上,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家庭矛盾、鄰裏矛盾、社會矛盾,人們遇到此類矛盾或受到委屈,有時出於發泄或依賴的心情,會向領導透露一點情況,這純屬私人事物的問題。作為領導應真誠地幫助他化解矛盾,提出建議,切不可到處張揚,也不可在其他班子成員之間散布。散布會損害那位下屬的感情和形象,同時也使自己扮演了“長舌婦”的角色,而此時的阻隔反而有利於工作和團結。

領導有時會根據提前確定的議題,提請下屬獨立思考,以便集思廣益,使決策更加符合實際。在醞釀階段,一些下屬與領導交換意見,溝通思想,由於角度不同,有些問題會涉及其他下屬職權範圍內的工作,對於此類意見和建議,領導應先與提出意見的下屬探討,而不宜不加分析地直接向其他下屬傳播,以免由於職權劃分問題,引起下屬間的糾紛或矛盾。

社會學家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就像是一個大氣球,必然是越積越大。因此,必須在達到爆炸的極限以前,先釋放一些氣體,避免矛盾激化,這樣也就不至於形成衝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