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領導喜歡在工作上大包大攬,他希望每件事情都能經過他的努力,獲得圓滿成功,從而得到上級、同事和下屬的認可。這種事事求全的願望雖然是好的,但常常收不到好的效果。領導應該做到“將能而君不禦”,即分配下屬任務後,就必須同時給他們相應的權力。在授權後,就不要牽製他們,使他們各司其職,充分發揮聰明才智。
1.讓有能力者有權力
孫子在論述兵法取勝之道時說:“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意思是說,將帥有才能而國君又不加以牽製的,就會取得勝利。孫子的話包含者深刻的授權思想。
授權不是領導用來推卸責任的擋箭牌,領導在授權時,必須徹底。但對於授權後下屬所做的一切事情,仍然要承擔起責任,這才是授權的真正精神。在單位組織結構中,授權常被人誤用,許多領導雖然天天喊授權,但卻總是不夠徹底,許多事情雖然授權給下屬,還是時時盯在屁股後麵橫加幹涉,還美其名曰“監督、指導”,這種不徹底的授權常會抑製下級的權力和積極性,從而導致效率的低下。
豐田公司為了加強新產品的開發,設置了“首席工程師”這一職位,並授予充分的權力。首席工程師除有權決定新型號汽車的設計外,還負責全盤考慮新車的市場前景,統籌生產各個環節,選擇零部件供應商,洽談銷售業務,對於可能影響未來車型的各種問題,及時加以解決,使產品適銷對路。豐田公司自實施首席工程師製度以來,新車型從概念變為商品隻需不到四年時間,而美國則要五年多,德國更需七年之久。
作為領導,應該做到“將能而君不禦”,即分配下屬任務後,就必須同時給他們相應的權力,沒有權力,就是巧婦難為無為之炊。在授權後,就不要牽製他們,使他們各司其職,這樣才能使企業興旺發達起來。
2.多發問,少命令
作為上級領導,並不意味著什麼都得管。正確的做法是:大權獨攬,小權分散。要做到權限與權能相適應,權力與責任密切結合,獎懲要兌現。
什麼都幹的領導是什麼都幹不好的。應該記住,當你發現自己忙不過來時,你就要考慮自己是否幹了些應該由下屬幹的事情,是否無意中“奪”了下屬的飯碗,你就要考慮是否該向下放權了。
在放權的時候,要講求方式方法,使人能夠較容易地接受。有的領導喜歡以命令的口氣讓下屬做事,以顯示其領導的地位。“你今天要給我把文件準備好。”這種命令的口吻會多少讓下屬感到不快。
放權的技巧是要多發問,少命令。
發問的方式可以使下屬感到你對他是尊敬的,你把他放在與你平等的位置與他協商問題,這會使下屬覺得他是在為公司的工作而努力,而不是為某一個人賣命。如果將前麵的命令轉換為以下的發問,效果肯定要好得多:“我們急等著這份材料用,你看今天能準備出來嗎?”
身為領導有時難免會遇到一些事情是超過自己的權限的,而且對有些業務也不完全熟悉或完全不熟悉。對於這樣的事情,領導不該去管,既是管不好的事情,那還是不管為妙。聰明點的領導是不會幹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的。
一個領導可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大事和小事,但作為領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事事插手,到處攬權。領導要全力以赴抓大事。所謂大事,也就是那些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對於大事,領導不但要抓,而且要抓準抓好,一抓到底,絕不能半途而廢。一般說來,大事隻占百分之二十,你以百分之百的精力,處理百分之二十的事情,當然會感到輕鬆自如、遊刃有餘了。
作為上級領導,無論是剛剛上任,還是做了很長時間,一定會麵對許多需要處理的事情,但千萬不要認為,將自己搞得狼狽不堪,以便給下級留一個勤奮工作的好印象就是最佳選擇。
真正聰明的領導善於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功夫用在事外,厚積而薄發,不失為上策。
3.不必死抱權柄不放
有些領導喜歡在工作上大包大攬,他希望每件事情都能經過他的努力,獲得圓滿成功,從而得到上司、同事和下屬的認可。這種事事求全的願望雖然是好的,但常常收不到好的效果。
首先,你的精力不允許你這樣做。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時間、能力是有限的,就算你每天拚死拚活地去努力,部門內大大小小各個方麵總會有照顧不到的地方。何況,如果你總是這樣,天天如此,你的生理能力一旦達到極限,便會被累垮。
其次,巴掌再大遮不住天。整個部門並不是你一個人的,你的下麵還有許許多多不同等級的人員,你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那麼,他們又去幹什麼呢?
而且,許多人會對你的這種做法滋生意見和不良情緒。他們會感到自己在部門內形同虛設,無所作為,毫無意義,而他們對你的專斷獨裁會耿耿於懷,認為你是個權欲熏心、死抓著權力不放的人,遲早有一天,他們會棄你而去,因為在你手下,他根本找不到施展才能的機會,而碌碌無為、無所事事是最讓人受不了的。
更會有一些鬆垮成性的下屬,會因為凡事都有你過問或代勞,而養成懶惰、工作消極的毛病。更為重要的是,長期的懈怠會使他們疏於思考,遇到稍微困難的問題就無法解決。部門整體的活力和創造力降低了,失去了生機,極不利於部門的發展。
做好了授權這一步工作後,你再去讓他們調動再下一級人員的潛力,安排適合每個工作人員專長的工作。這樣,以此類推,一級一級,每個人員都將獲得他們相對滿意的工作,誰都不會再發牢騷,鬧情緒,整個部門上下都在努力地工作。這豈不是一種既省心又省力的方法嗎?
少做一點兒得不償失的事情,花一些力氣摸摸情況,了解每個下級的特點,根據每個人的實際能力,安排適合他們的工作,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樣就能人盡其才。
4.別成為“光杆司令”
對於上級領導而言,所謂權力的失控有兩重含義:一是權力授出後,上級對下級沒有約束力、控製權了;二是下級在擁有權力以後,翅膀硬了,不把上級放在眼裏,不聽命於上級,甚至出現了侵犯上級職權的現象——即越權。下級越權主要有以下現象:
第一,先斬後奏,把本不該自己決定的事決定了,然後彙報,迫上司就範,認為反正是木已成舟。
第二,斬也不奏,封鎖消息,自己說了算。
第三,片麵反映情況,設好圈子,讓上級領導鑽,出了問題責任由上級承擔。這是一種巧妙的越權術,當然也是一種心術不正的越權術。
第四,向上級的上級稟報請示,或向多個上司請示,即多頭請示。利用其他上級了解下層情況周期長及獲取信息的遲滯性,取得間接上司的支持,以“尚方寶劍”迫使直接上司就範。
越權就是架空上級,那些本屬上級領導的職權範圍的權責,下級設法以某種手段行使了,而下級又不具備上級領導的職務,因此他不能負責。所以,越權的危害是非常明顯的。
越權既損害了直接上級領導的威信,又容易使工作脫離既定軌道,產生失誤。
如果不對越權現象加以控製,就會出現混亂的局麵。成功的領導是如何防止授權的失控、失衡的呢?
第一,成功的領導對下屬的授權一般都能做到掌控有度,運籌帷幄。他們認為:把握控製權,首先要對下屬選得準,選人得當才能委托權力。其次是要把握調整權,當發現下級素質差、經常越權,或發現下屬已背離工作目標、原則,給工作帶來損失時,雖不能做到立即免職,也要做到立即指出,嚴肅批評,並削弱其權力,調整其授權,做到能放權能收權。再次是要嚴格控製權限範圍,除特殊情況外,一般不準越權,不準先斬後奏,更不允許有“斬也不奏”的行為。
第二,成功的領導十分注重把握監督環節。防止權力失控的關鍵在於監督。監督可防止被下屬牽著鼻子走。權力授出後,職業經理人的具體事務減少了,但指導、檢查、督促的使命卻相對增加了。領導要密切關注下屬的工作動向、狀況及信息,及時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克服情況不明等官僚主義傾向,但不能到處“指手劃腳”。下屬也有義務和責任向上級領導彙報工作情況,不能把上級的監督、管理視為幹預。因為“多一個人的智慧就多一分力量”,何況上級領導把握全局,心中有各種典型經驗,而這些經驗對下屬的指導作用往往是舉足輕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