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提防小人設陷阱(3 / 3)

最為嚴重的,或者說最使國人犯忌的一件事情,便是說這個部門主任和其女助手有曖昧關係,某次下班不歸,其妻竟吵到單位等等。

經理動搖了。他相信“無風不起浪”,既有這麼多人說你的壞話,你多少總有點問題吧?於是,便把提拔他的打算取消了。經理不知道,“無風不起浪”的“風頭”,正是他自己:他透露出提拔部門主任的消息,由此掀起了三尺浪。

時間過去了好多年,經理已退休閑居在家。某一天,他與部門主任驀然相遇,聊起彼此近況,得知部門主任的老伴已因病過世,而那個助手小姐仍然孓然一身。經理既已退休,說話便隨便了許多,他問:“你們為什麼不結婚?”部門主任苦笑道:“我們哪有半點私情?那天我血壓升高,因為有緊急任務,便硬撐著來上班。當天沒有完成工作,隻好加班。我妻子關心我,她是個急脾氣,便吵上門來,說我不要命了。誰知後來竟傳得風風雨雨。”經理聽完後頗為愧疚,他沉吟良久,才感慨地說:“你老弟真是君子,我卻輕信了小人的謠言。”

因輕信謠言失去了一個理想的人才,這自然是一大損失。信謠的危害遠遠不止於此。因輕信謠言而作出錯誤決策,給整個單位帶來損害的事也不乏其例。所以領導必須慎而又慎,可別輕信謠言,以免上大當,吃大虧。

7.深挖欺騙之源

在大學任教的教師,常有與回國的留學生交談的機會。當聽到他們談及國外生活的情況時,總不免感到有些疑惑。

大多數的留學生雖身在國外,但與異國的人們沒有多少交往,完全沒有融入那裏的社會。他們往往與本國留學生聚在一起,形成“小圈子”,不懂得利用國際交流的渠道,使自己學到更多的東西。

不難發現,許多來自同一地區、同一學校,或同一時期進入公司的人,往往會在公司內形成“小圈子”。他們一起吃飯,一塊兒度假,一塊商量問題,有事沒事常愛往一起湊,而對於其他同事,則嚴加排斥,甚至冷眼相對。

如果說,留學生的“小圈子”給自己帶來了些許遺憾,它還沒有對其他人造成什麼危害,那麼,一個單位內部的“小圈子”則危害大矣,它使單位內部派係林立,相互對峙,勾心鬥角,互相拆台,致使力量分散,形不成統一的意誌和行動;而且,單位內部一旦出現“小圈子”,就會形成“獨立王國”,它自成“王國”,自我保護,一致對外,上級的指示在它那裏得不到有效地貫徹執行,上級領導也難以了解到那裏的真實情況,這樣相互沒有溝通,上下之間隔心,不但影響團結,造成內耗,而且還使上級不明情況,導致決策失誤。

作為上級領導,如果要使上情下達、下情上達,使自己免受蒙騙,那就要拆散這些“小圈子”,當機立斷,毫不手軟。

拆散“小圈子”的辦法有多種,例如可以采用崗位輪換製度,也叫職務輪換製,是企業有計劃地按照大體確定的期限,讓員工輪換,擔任若幹種不同工作的做法。這種做法除可以開發下屬的多種能力外,還可以有效避免“小圈子”的形成。下屬在不同部門“流動”,一方麵可以避免“一小撮”人長期壟斷某一部門的局麵,另一方麵可以使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學校、年齡各異的同事間有更多的接觸機會,從而使他們加深理解,形成更為融洽的人際關係,增強企業的凝聚力。通過崗位輪換,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遏製企業內的官僚主義作風,形成較為民主、和諧的氣氛。隻有在這樣一種環境中,上級領導才能聽到下屬的真實聲音,了解企業的真實情況。

要拆散“小圈子”,領導就要培養下屬的團隊精神,使下屬之間彼此默契、互相幫助,共同為企業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領導要使下屬明白,每一個人的個人利益是與企業的整體利益緊密聯係的,沒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就不會有個人或某個“小圈子”的“發達”。

隻要有“小圈子”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下屬聯合欺騙上級、謀取私利的現象,拆散“小圈子”,便是在某種程度上杜絕了“欺騙”之源。

8.防小人要懲欺在先

某公司要招聘一批新人,劉某是該公司人事科長,招聘的事理所當然地落到了他的頭上。

招聘開始後,就有吳某來為其弟弟求情,要搞一個名額。劉某見過吳某的弟弟後,覺得不太滿意,離招聘條件還有些距離,本想拒絕,但想到吳某與自己在一起工作,而且又是自己關係很好的下屬,免不了有打交道的時候,一旦拒絕他的請求,就會影響今後的合作。礙於情麵,劉某隻好答應。

這樣,吳某的弟弟順利地進公司當了一名職員。一年後,公司裏選拔幹部,要從科級幹部中選拔一人擔任副總經理。人們普遍看好劉某,因為他年富力強,工作成績突出,而且在人事“口”幹了七、八年,對管理工作也頗有經驗,再說,誰不知道在人事“口”幹幾年提拔上去是常理?劉某對自己也頗有信心。但是結果公布,副總經理不是他,而是那位吳某。劉某頗感不解,覺得不論從哪方麵來說,他都比吳某占優勢。後來有好心人告訴他,吳某早已“瞄上”了副總經理的“寶座”,為了與劉某競爭,他處心積慮,編造事實,在上級那裏給劉某打了不少“小報告”,還說劉某以權謀私,利用職務之便給自己謀了不少利益。

聽到這些,劉某氣得快炸了,沒事就說:“對人好,錯了嗎?對人好,錯了嗎?”

像劉某這種情形很多人碰到過,有道是“把心肝切給小人吃,人家還嫌腥!”

為什麼會這樣?倒也不是“對人好”這件事是錯的,而是劉某忽略了人性中“惡”的一麵。人是善惡並存的,聖人雖有,但畢竟凡夫俗子占多數。這種善惡並存的凡夫俗子心中的“惡”在適當時空便會冒出來,就如細菌在適當的溫度下便會滋長那般。劉某對吳某的好,給了吳某他是“好好先生”的印象,正好給他心中的“惡”提供了抬頭的時空。吳某的“恩將仇報”是一種例子,另外還有因為你的“好”而“軟土深掘”,得寸進尺的。

劉某的例子確實是個教訓,因此“對人好”要講究方式方法。

要先從“不好”開始,再進到“好”的層次。所謂“不好”倒也不是無理的苛待,而是給他一種精神上的壓力,讓他知道你並不是“好好先生”,那麼對方便不會有“反正他不會對我怎麼樣”的僥幸。過一段時間後,再對他“好”,這樣對方會因“鬆了一口氣”而感激你,而且也不會認為你是“壞人”。爾後便可以“好”與“壞”交互運用。也可以說,寧可先嚴後寬,再寬嚴相濟,若先寬後嚴,絕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怨你、恨你!就像給小孩糖果,先給少再給多,他會很高興,並且說你“好”;若先給多後給少,他就要生氣哭鬧了。大人也是如此。因此,要讓對方為了獲得你對他的“好”而付出代價,絕不可讓他有“得來容易”的感覺,否則他就不會珍惜你對他的“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