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總督東北期間主要的政績集中在開發東北上,尤其是在開墾土地和建設軍隊兩個方麵。清朝在東北長期實行封鎖政策,將東北看做是龍興之地而限製開發。徐世昌總督東三省後反其道而行,大力整頓東北各級政權,采取和關內相同的製度和社會政策。為了開發東北和內蒙古東部(當時屬於東三省)大量的荒地,徐世昌鼓勵民眾、複員部隊官兵開墾荒地,實行各種優惠政策。這項政策既可以開發東北,又可以充實邊防,力圖改變地廣人稀不利邊防的難題。但是在土地開發過程中還是引起了一些生態問題和當地遊牧民的抵製,讓徐世昌的政績打了折扣。在軍隊建設上,徐世昌整頓東三省原有的軍備力量,又從關內調撥新軍,建立了相對完整的軍事力量。這其中有許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亂世中最強硬的政治籌碼就是軍隊,然而徐世昌似乎是一個另類。他始終沒有嫡係部隊,日後全靠資曆和聲望在軍閥當道的政壇上縱橫捭闔。是他沒有機會掌握軍隊嗎?不是。是他不願意掌握軍隊嗎?也不是。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後,可以名正言順地建立嫡係部隊。他也這麼做了,可惜沒有成功。
徐世昌建立嫡係部隊的努力分兩種。第一是拉攏旁係部隊為己所用;第二是栽培親人、部屬掌握部隊。
在拉攏他人方麵,徐世昌主要做了三個人的工作。一個是北洋第三鎮的統製曹錕,一個是北洋軍的張勳,一個是東北本地“胡子”張作霖。徐世昌來東北的時候,拜把兄弟袁世凱正遭到清廷的猜忌,朝廷千方百計削奪袁世凱的兵權。徐世昌趁機奏請將曹錕的第三鎮調駐東北。第三鎮是北洋新軍的主力,徐世昌的請求符合朝廷剝奪袁世凱兵權的意圖,於是很快得到了批準。曹錕帶著第三鎮浩浩蕩蕩開往關外。徐世昌既討了朝廷歡心,又多了一張鎮撫東北的軍事王牌,還暗地為把兄弟袁世凱保存了軍事實力,可謂一舉三得。徐世昌要拉攏的第二個人張勳性情直爽,頭腦簡單,徐世昌在小站的時候就著意栽培,特意收張勳為門生。張勳不通文墨,對於自己竟然能夠投身翰林門下,深感榮幸。徐世昌榮升總督後,帶著張勳上任,任命他為奉天行營翼長。張勳對徐世昌更是感恩戴德。他和曹錕二人,積極帶領北洋新軍鎮壓東北各地的反抗星火。當時,蒙古東部牧民因反對開墾牧場,奮起反抗,匪患困擾東三省。一些大股土匪甚至嚴重威脅到地方政權的安全。在如此情況下,徐世昌大膽提拔了被招安的土匪張作霖,讓他率部在通遼、洮南一帶剿匪。張作霖在剿匪中迅速崛起,因功升任統領,隊伍不斷擴充,形成了日後奉係部隊的雛形。
徐世昌將曹錕、張作霖看做是自己的嫡係。在當時,情況也許如此,曹張二人對徐世昌的提拔可能也感激在心;但日後,曹錕的新直係也好,張作霖的奉係也好,都沒有奉徐世昌為首領。徐世昌的拉攏政策並沒有成功。這其中原因很多:有徐世昌並沒有長期盤踞地方實權的原因,更有曹張二人個人野心和性格的原因,也有徐世昌一介書生,不知如何真正籠絡武人的原因。
拉攏他人的同時,徐世昌還刻意栽培六弟徐世揚和九弟徐世良,希望他們建立嫡係部隊。兩個弟弟都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時,用最快的速度提拔了徐世揚,讓他很快官至陸軍少將、寧阿蘭鎮守使兼第三混成旅旅長。徐世揚此後長期盤踞東北,1918年出任黑龍江督軍。但意想不到的是,徐世揚拿著委任狀尚未上任,就在吉林病故。徐世昌聽到噩耗,嚎啕痛哭,徹夜未眠,連呼:“我的左膀斷了!”而九弟徐世良的身體也不好,在徐世昌就任總統的前三天突然病故,讓本本想委他重任的徐世昌再次感歎:“我的右膀斷了!”
徐世昌當總統後,也沒有放棄建立嫡係部隊的念頭。他提拔親隨王懷慶衛戍京畿,提拔七弟徐世芳充當總統衛隊長。可王懷慶粗俗不堪,最後投入皖係懷抱;徐世芳庸碌無能,連正常的政務處理起來都很困難,更談不上治軍服眾了。徐世昌最終沒能建立起嫡係部隊,這讓他在民初的政壇上少了許多硬氣。
“徐並不是不重視培植自己的實力,隻是這些實力均未能培植起來,這是他畢生最大的憾事。”(徐玉琢著《民國大總統徐世昌的晚年》)
三
徐世昌總督東北的時間不長,1908年底就被調回京,滿打滿算不足兩年時間。
當時,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相繼死去,宣統小皇帝繼位,攝政王載灃排擠袁世凱回鄉養病,北洋軍心不穩。軍機大臣張之洞奏請調北洋元老徐世昌回朝,籠絡軍心。朝廷準了。徐世昌對被免去東三省總督的實職、對朝廷排擠袁世凱,很不滿。他說:“清朝之亡,並不是亡於革命黨,而是亡在一班‘小爺們’(指載灃等滿族權貴)身上。起初,我在東北,項城在北洋,張之洞在湖北,這三個重鎮,都安排了極有作為的人,等到太後一死,小爺們當了權,胡鬧起來,項城被罷黜了,我被調回京,當郵傳部尚書了,而新的繼任人選,都是些庸碌之輩,朝政由此大亂,革命黨怎會不乘機起來呢?”
朝廷調動徐世昌任郵傳部尚書的原因,不是考慮到他的能力或者政績,而是看中了他在北洋係統的資曆和聲望。讓徐世昌悲哀的是,他之後都被局限在這個政治角色上,靠吃“北洋老本”行走政壇。
徐世昌和袁世凱的感情很深。在袁世凱政途最黯淡、危險的時候,徐世昌堅定地站在他的一邊。他盡可能地為隱居在河南的袁世凱說好話,謀求袁世凱複出。清朝成立責任內閣時,慶親王奕劻是總理大臣,徐世昌和滿人那桐是協理大臣。徐世昌對那桐說,我的能力做不了副總理,隻有袁世凱才能勝任,可考慮到我和袁世凱的關係,為了避免朋黨嫌疑我又不方便奏請,怎麼辦?那桐主動出麵,上疏以疏庸辭職,薦袁世凱、端方取代徐世昌和自己。載灃控製的朝廷自然沒有批準,但是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正是由於有徐世昌這樣的親信好友在朝中撐腰呐喊,袁世凱的隱居日子才過得相當滋潤。等武昌起義爆發後,徐世昌等人趁機為袁世凱搖旗造勢,為袁世凱的複出立下了汗馬功勞。近代費行簡曾評價徐世昌在清末為袁世凱所做的一切時說“唯壹誌以助袁氏之成功。力薦袁氏為湖廣總督者,世昌也;乞袁氏組織內閣者,世昌也;言兵事當專屬內閣,他人不得掣肘者,世昌也;清室退位,清以袁氏為全權代表者,亦世昌也”。
居中調停:前清遺老和民初“老好人”
一
徐世昌總結自己的為官秘訣為八個字,即“圓通”、“沉穩”、“柔韌”、“機警”。徐世昌在政壇左右逢源,幾十年立於不敗之地,首推“圓通”二字。他從不和人針鋒相對,從不輕易得罪人,做人做事留有極大的餘地,再加上他對時局的洞察力和性格的沉穩、堅韌,成為了一個時人稱為“水晶狐狸”、“漁人”的政壇不倒翁。我簡單舉幾個小例子來加以說明。載灃上台後排斥袁世凱,一度傳聞朝廷也將嚴厲處置徐世昌。革命黨趁機派出李石曾前往沈陽遊說徐世昌,希望能拉徐世昌投身革命。徐世昌明確表示“反抗朝廷我不能為,但從今以後決不與黨人為難,請向孫先生致意”,還派秘書吳岌蓀好生招待李石曾,陪同他遊覽沈陽故宮等地。李石曾無功而返,徐世昌還贈送給他路費兩千元。另一件事就是在袁世凱緊鑼密鼓要稱帝時,老兄弟徐世昌卻沒有動靜。徐世昌很清楚複辟不得人心,也知道袁世凱已經勸不回頭了,所以對袁世凱稱帝一事不表態,不支持也不反對。袁克定專門來探伯父徐世昌的口風,徐世昌也漠然處之,害得侄兒袁克定罵他是“老狐狸”。還有就是徐世昌的籍貫竟然有三個:河南、天津、浙江。他的家世和這三個地方都能扯上關係,自然他也和三地的官宦家族扯上了關係,泰然自若地參加各種同鄉會。正是這種為官之道,讓徐世昌閱盡了一幕幕的興衰成敗,在沉浮不定的宦海中屹立不倒。
那麼,徐世昌有沒有什麼堅定的思想政見呢?有,隻是他並不固執己見。比如清朝滅亡後,前清王公貴族大多數寄居青島、大連、天津等地,拒絕當民國的官,以遺老自居。徐世昌也躲到青島做了寓公。他對清朝的感情很深,從一個平常人家的子弟,一步步位極人臣,不可能對清朝沒有感情。尤其是宣統退位之際,隆裕太後對著徐世昌哭泣,乞求徐世昌今後多照顧小皇帝。對於清廷的這般“托孤”信任,許世昌也不能不感動。徐世昌的侄子徐玉琢回憶:徐世昌在清末屬於“後黨”,被人稱為“老母班子”。他在晚年向子侄回顧晚清經曆時,從不罵慈禧太後,卻罵光緒皇帝。他雖然作過民國時代的大總統,但在感情上,仍然以清朝遺老自居。徐世昌還製定家規,要求家族中不論任何人,必須行滿洲禮,見麵請安,不許鞠躬。逢祭祀大典,徐世昌仍腳穿清朝朝靴,處處表示不忘“大清朝”的“天恩”。徐世昌做總統後,堅守優待清室條例,還想將女兒嫁給遜帝溥儀,結果遭到拒絕。他為此還憤憤不平了一番。躲在紫禁城的小朝廷慌忙授予徐世昌太傅的虛銜。徐世昌心裏自然是高興的,但是由於身為民國總統,不便接受“龍恩”,不過他還是多次向他人提及,以示炫耀。
很多人都以為徐世昌會在青島永遠隱居下去。但事實並非如此。1914年,袁世凱擴充總統權力,改國務院為政事堂,改總理為國務卿,虛席以待徐世昌。他托吳岌蓀赴青島勸徐世昌複出:“菊人,吾老友也,如不以入仕民國為嫌,當倒屣迎之,位在諸總長上。乞耐心靜候也。”徐世昌的弟弟徐世光是前清的愚忠死硬分子,堅決反對哥哥複出,對說客吳岌蓀很不客氣。徐世昌沉默不答,心動了。眼看清朝的宰相要當民國的總理了,徐世光連夜苦勸哥哥,鼓勵哥哥堅守“名節”。徐世昌兄弟淚眼相對,可是第二天天亮徐世昌還是坐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車。
徐世昌出任民國國務卿後,為表示不忘清朝,通令文武官吏在清朝所任大小官職一律列入履曆,與在民國的履曆統一計算。他出山之際,正是袁世凱稱帝開始之時。徐世昌在日記中寫道:“人各有誌,誌為仙佛之人多則國弱,誌為聖賢之人多則國治,誌為帝王之人多則國亂。”顯然,他不滿袁世凱稱帝,預見了稱帝會引起國家大亂。但他的性格和政治經驗又不允許他像蔡鍔或者段祺瑞、馮國璋等人那樣強硬反對。徐世昌采取了冷眼旁觀態度,一等袁世凱真的稱了帝就托病辭職,回河南輝縣隱居起來,不問世事。袁世凱也無可奈何,將他與趙爾巽、李經羲、張謇並尊為“嵩山四友”,入朝可以不稱臣,不跪拜。徐世昌既不拒絕,也不向袁皇帝謝恩。1916年3月,眾叛親離的袁世凱無奈取消帝製,召徐世昌複任國務卿。幾十年的老交情此時發揮了作用,徐世昌頂著巨大的壓力,做了袁世凱生命最後幾個月的搭檔,直到袁世凱病逝。臨死前的袁世凱握著徐世昌的手,說:“我被群小所誤,以至於有今日。幸虧國事有依法承繼之人,可以不必擔心了。宋卿(黎元洪)雖沒什麼雄才大略,但若兄和芝泉(段祺瑞)像周公、召公夾輔成王那樣,收拾時局,應非難事。”按照袁世凱的《大總統選舉法》,袁世凱藏在金匱中的繼承人名單分別為“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徐世昌在袁世凱心中和北洋係統內的地位可見一斑。
北洋元老的資曆聲望,加上圓滑的處世之道,讓徐世昌在袁世凱死後成了在政壇居中調停的頭號“老好人”。
二
徐世昌真正積極活躍於政壇,恰恰是在袁世凱死後。大到府院之爭、張勳複辟、直皖矛盾、直奉矛盾,小到軍閥內部糾紛、內閣人事調整,都能看到徐世昌年老奔波的影子。
早在小站練兵時,徐世昌就是北洋新建陸軍參謀營務處參讚,職位僅次於袁世凱,常常代行處理軍務。徐世昌就此和北洋諸將結下了深厚的交情。當時,北洋諸將投帖拜徐氏為門生,施以師禮。小站時代過去後,許多將領再當遇到大事還是習慣找徐世昌商量,“事先關照,時常承教,科聆一切”。袁世凱死後,徐世昌雖然在北洋係統中無一兵一卒,但是論資曆聲望卻是首屈一指。就連繼任的大總統黎元洪在深受段祺瑞掣肘時,也會在第一時間找徐世昌求助。當時徐世昌正在輝縣休養,接到黎大總統的親筆求助信後,決定回京城調解府院之爭。途經保定時,曹錕陪徐世昌閱兵。曹錕集合官兵訓話道:“徐公名震中外,文武兼資,道德文章,冠冕群倫。我願率領各位,追隨徐公之後,為民國造福。”徐世昌為什麼能調解各種矛盾的原因,這段話說得清清楚楚了。他的性情秉性很適合做中間人,雖然調解的事情多以失敗告終,但失敗的原因很多,歸根結底是實力在作祟,而不是因為徐世昌調停不力。徐世昌這位中間人可算“忠厚”。張勳複辟失敗後,徐世昌要求保留對參與複辟的清室的優待條件,又為張勳求情,保全了他的性命。1922年,張勳病死,徐世昌親臨憑吊,也算得上對這個門生有始有終。就這麼一來二去,找徐世昌調停的人多了,徐世昌儼然成了居中調停的專業戶。
調停人當的時間長了,徐世昌竟然成了民國各派政治勢力都能接受的人物了。
在這種背景下,借由皖係的推動,徐世昌這位老好人受到各派支持,成為總統。當時,段祺瑞一心要用徐世昌換掉馮國璋,他借口民國元年的國會已被破壞,要仿造辛亥革命時的舊例重組臨時參議院。臨時參議院的任務就是選舉新的國會,之後自行宣布解散。1918年8月12日,段祺瑞的國會正式產生。新國會自稱第二屆國會,由168名參議員和406名眾議員組成。
程序已經走完,重新選舉總統的條件具備了。徐樹錚等人挪用以一戰參戰名義借的外債和答應給奉係的軍費,操縱了這次選舉。徐樹錚、王揖唐等人組織了類似於政黨的安福俱樂部,威逼利誘許多人參加,皖係的安福俱樂部成員在574個國會議員席位中占了90%的席位,所以第二屆國會便被人們稱為“安福國會”。安福國會的任務就是給段祺瑞的行為披上合法的外交。他和四哥馮國璋的關係到了決裂的邊緣。最終,徐世昌當選新的總統。但他得票超過了90%,可知許多非安福係的議員也支持了他。
徐世昌終歸被安上了“安福總統”的綽號,批評說他的總統職位來得肮髒,還受段祺瑞皖係的操縱。上海的《民國日報》就在1919年刊登了題為《安福世係表之說明》的文章,並注明是“某君戲作”,仿照家譜的形式,列出了徐樹錚46的“家譜”,批評諷刺這屆政府:
祖:日本人
父:段祺瑞
兄:倪嗣衝
本身:徐樹錚
弟:曾毓雋
子:朱深、王揖唐、方樞
繼子:龔心湛
義子:張弧
私生子:徐世昌
孫:
劉恩格、烏澤生、康士鐸、鄭萬瞻、梁鴻誌、土印川、
光雲錦、李盛鐸、田應璜、靳雲鵬、胡均、鄧鎔
繼孫:袁榮叟
這篇文章痛批段祺瑞政府親日,段祺瑞是日本人的兒子,徐樹錚是段祺瑞的兒子,朱深、王揖唐、方樞為徐樹錚奔走呼號,“皆佳兒也”。而大總統徐世昌則是徐樹錚的私生子。因為徐世昌是皖係操控的安福國會選出的,“猶非正式結婚所生之子,則為私生子”。其他皖係中人和趨炎附勢之徒,不是子就是孫了。
這篇文章惹怒了段祺瑞等人,還扯出了一場“侮辱大總統”案。皖係政府專門委托律師,到公共租界會審公堂,控告《民國日報》“侮辱大總統及在職官員”。“侮辱大總統”案正式開始。上海公共租界會審公堂接受訴狀後,向《民國日報》總經理邵力子、總編輯葉楚傖發出傳票。該案於10月3日開庭,由英國副領事主審。被告方律師在申辯中堅持說刊登的文章有根有據,侮辱誹謗的說法不能成立。如果原告有異議,可以一一提出充分證據。另外還聲明,被告刊登文章的目的是希望中國有良好的政府,並沒有侮辱的意思。如此一來,原告的皖係政府反而被動了。種種政壇幕後操作,怎麼可能一一在租界法庭上公開辯論呢。如果真的辯論了,不是越辯越黑嘛?所以皖係委托的律師隻談文章的侮辱事實問題,避而不談其他。英國人最後的處理方法也很有意思,審理結果是認定《民國日報》侮辱事實存在,但隻判邵力子、葉楚傖各罰款一百元了事。
轟動全國的“侮辱大總統”案就此了結。《安福世係表之說明》反而因為這樁官司變得更加廣為流傳。皖係政府本想“消除影響”,結果廣而告之,讓自己成了大笑柄。
偃武修文:文人總統不如意
一
徐世昌從1918年“雙十節”到1922年6月1日任民國第五位總統。就職時,徐世昌宣稱:“今我國民心中之所注意者,僉曰南北統一。世昌以救民救國為前提,竊願以誠心謀統一之進行,以毅力達和平之主旨……”可見,他並非是一個隻會調停的老好人,而是有著自己獨立的政治思想。史家將他的基本執政思想總結為“偃武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