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茶與聖(6)(1 / 3)

陸羽逢山必登,見水必遊,遇寺必訪謁,聞有佳茶名泉必往搜尋。他登臨鍾山,駐足蔣山寺。徘徊於俯瞰長江雄壯氣勢的石頭城,流連於丹崖翠壁,登道盤曲的燕子磯。往顧雨花台,相傳梁代雲光法師論經之時,感天而雨花。地多五彩小石,晶瑩可愛。此處據崗阜高地,遠望大江,近窺城市,開勢雄壯,亦為古代用兵的要隘。

陸羽對於諸葛亮所指的“鍾山龍蟠”,特別注目,當然,這與它的曆史和神話有關。過去,鍾山的名稱很多,例如:紫金山、聖遊山、北山、金陵山、蔣山等。據《元和誌》載稱:“鍾山,古金陵山也,縣邑之名,由是而立。吳大帝時,蔣子文曾著神雲於此山,因而改名蔣山……”此山形勢險峻,與金陵西北的幕府山遙遙相望,是為長江南峰,晉元帝大興元年(公元三一八年),渡江時,丞相王導曾經建幕於此山,故得其名。

陸羽所遊覽之地,每次乘興而往,樂而忘返,流連終日,直至興盡而歸。

陸羽對於金陵東北的玄武湖,又名練湖,極為欣賞。晉元帝大興年間,加築北堤,改稱北湖,以練水師,故俗稱練湖。南朝宋劉元嘉年間,傳有黑龍出現湖中,始改玄武,亦名昆明湖。湖內有舊洲、新洲、引龍、蓮萼諸洲,湖岸樹蔭夾道,花香撲鼻,為遊覽勝地。在湖心環洲的高處,有東晉郭璞的墳墓古跡,陸羽在此深歎忠良之士為叛臣所害,所以憑吊甚久。

湖堤茶亭幽雅,有好茶食客,陸羽欣然人座,試品其味,果然名不虛傳,茶水相得益彰。他嗜茶如命,凡有名茶之地無處不到,種茶之人無一不訪,品茶之地無一不出,對於名泉,亦複如是。不論僧寺野舍,廢圃荒院無不可宿,甚至坐臥於茶叢之間,烹飲於嚴溪之畔,均無不可。為了一茶一泉,不惜旅途艱辛,隨即提壺攜盅,騎驢而馳,或步行奔走,惟恐為他人捷足先至,得手而去。其愛茶的程度,甚於陶潛之愛菊,貪夫之愛錢。

陸羽在這茶亭,邂逅兩位文士,經過自我介紹之後,乃知他們是皇甫冉和皇甫曾昆仲,雙方略談數語,一見如故,莫逆於心,隨即建立了友誼。皇甫兄弟皆精於詩文,當時比稱張氏景陽、孟陽,而陸羽則是對方素所慕名的茶道專家,且也是文學之士。於是他們三人就坐在茶亭雅座,高談闊論起來,有關國事、詩文、書法、茶泉以及名山古刹等等,無不涉及,各抒己見,大家覺得誌同道合,興趣相投,友誼在無形中更增進了一步。直到夕陽西斜,方才興盡罷休,且雙方約定次日同遊棲霞勝境。

棲霞山在金陵東北,山多藥材,可以攝生,故名攝山。據《江乘山記》雲:“山形方正,四麵重嶺,似傘,故又名傘山。”古時相傳有隱士修道於此山,建棲霞精舍,即為棲霞寺,寺以山名。此山除盛產藥材外,又多茶樹,品質甚佳,這是陸羽所必欲親曆其境,以便探尋印證。

陸羽與皇甫兄弟以及其他至友同伴等訪問寺貌莊嚴、香火盛旺的棲霞古刹,得皇甫冉引見,結識了該寺住持。德高望重的方丈聽到陸羽,亦已久聞其名,說到他又是竟陵古刹龍蓋寺積公禪師的俗家弟子,心裏非常高興,對陸羽也刮目相看,立即吩咐沙彌,叫香積廚供應午膳,殷勤招待佳賓。寺院食客,必有名茶。席間,陸羽的話題必是茶事。他對於茶,知識豐富,而對茶史也頗熟悉,且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廣陵一茶姥,不知她姓甚名誰,鄉裏何處,年齡看似七十,但輕健有力,耳聰目明,發鬢烏黑。據鄉村耆老傳說:此姥從晉朝南渡後,就看到她了,到現在已有百年之久,而她的麵貌形狀都沒有改變過。每晨,她攜帶了茶壺到市上出售,市人爭著去買,但自晨賣到暮,壺中的茶也不會減少,而且出售的茶好像和剛才新烹的一樣。這事引起了官吏的注意,把她逮捕在獄中禁囚,但這茶姥卻持著茶器,從窗裏飛了出去,不知所蹤。

眾人對於陸羽所講的茶史和茶事理論,都是前所未聞,心裏十分佩服。

午餐後,陸羽偕皇甫兄弟等辭別方丈,又到別處參觀舍利塔、千佛岩、達摩洞等古跡,且隨時探幽尋茶,見茶即采,一邊訴述飲茶有益,以及茶葉采製的艱辛。

過去,皇甫兄弟等隻知道有茶即飲,但對於茶事的學問,卻毫無頭緒。現在他們聽到陸羽的一番言論,包括茶的采製品飲,以及親眼看到陸羽實地采茶的情形,見識大增,於是發生了興趣,就湊趣助興,幫著他采茶,大家非常快樂。不知不覺日落西山,暮鳥投林,而他們也就向村民的茅舍竹籬之家借宿一宵。

次日,陸羽與皇甫兄弟等繼續歡遊,盤桓而不能去,索性把自己的行李、書篋和茶物等搬移到皇甫兄弟的家裏,作為基地,以便大家天天聚首。陸羽口吃而說話詼諧,往往博得眾人笑口常開,所以他們都樂於與陸羽共處。

至於前程,陸羽以身許茶,把功名利祿置之度外,所以陸羽能夠抓住季節的時序和過程,獨往獨來於舒城、潤州和常州等地區,致力於搜茶探泉,品評各地茶泉的等級,以及善寫茶事實地記錄。

皇甫昆仲就不能做到這一點。皇甫冉字茂政,丹陽人,天資聰穎,十歲成文,張九齡驚異之。他生性豪放慷慨,交際廣闊,與弟皆善詩。天寶中,成進士第一,官至錫尉。王縉為河南元帥,表掌書記。至於其弟皇甫曾,字孝常,曆監察禦史,史聲與冉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