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服裝最初使用的原材料是禽獸的皮毛,它們的保暖性能確實很好,至今仍是製作服裝的重要原材料。但是,當原始人類告別了單純依靠自身皮毛保溫防寒的曆史後,自身的禦寒能力更加退化減弱。漸漸地,不僅在寒冬,即使是在春秋季節,新石器時代也離不開服裝的遮II了。這時,僅靠獸皮、陶塑穿靴裸女像羽毛顯然巳不能滿足不同季節、不同溫度的需要。
原始人在謀求生存的過程中,經常和各種植物打交道,他們逐漸發現某些植物的纖維特別長,可以搓成線繩、織成網。這些網可以用於漁獵,編織細密的網也可以披在身上代替皮毛。最先被利用的天然纖維是葛、麻一類的野生植物纖維,考古工作者曾發現過3:、六千年前的葛布。從河南、山西、陝西等地的仰韶文化遺址中,都曾有石或陶製的紡輪以及骨針、骨錐等出土。在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陝西西安半坡和陝西華縣泉護村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底部,還發現了許多麻布布紋印痕,這些都標誌著人類服裝發展的重大突破——紡織技術的誕生。
當然,這時的紡織技術還很原始低下,大約是先用紡輪將葛麻等植物纖維拈成紗線,然後把經線排列成行,用手工把緯線橫貫其中,再用工具把緯線拉緊。這樣自然不可能織出細密的布,前述泉護村出土陶器底部的麻布印痕,每平方厘米經緯線分別為10根。但是,紡織技術的出現,大大擴展了服飾質料的來源,並使古代服飾從單調簡陋的原始形態逐漸向舒適美觀發展成為可能。
我們智慧的祖先在從植物身上尋找紡織原料時,當然不會漠視產生天然纖維的另一大家族一一動物。也許是由於獸毛加工難度較大,他們更加鍾情於具有良好紡織性能的蠶絲。我國是最早發明飼養桑蠶,繅絲織綢的國家。傳說黃帝元妃西陵氏(嫘祖)曾親自從事養蠶工作。黃帝生存的確切年代已無法考定,大約和仰韶文化所處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差不多。在山西夏縣的仰韶文化遺址曾發現半個被人工割開的蠶繭外殼,在浙江吳興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曾發現一些用家蠶絲織成的綃、絲帶等,這些絲織品實物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曆史,這說明我國至少5000年前就已發明了養蠶和絲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