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以來向歐洲挺進的奧斯曼帝國日益威脅著這個大陸。1453年,奧斯曼人占領了康斯坦丁堡以後,繼續向西挺進,並且對哈布斯堡封地形成了持續性危險。奧斯曼的軍隊曾經兩度到了維也納的大門前才被阻擋住(1529和1683年,土爾其人兩度圍攻維也納)。經過一次次浴血奮戰,奧斯曼人被趕走了,匈牙利又被重新奪了回來。奧地利之所以能夠興盛和發展成強大帝國,首先應該歸功於輔佐三朝皇帝(萊奧波特一世、約瑟夫一世和查理六世)的天才統帥歐根·馮·薩沃因王子。他不僅顯示出超群的軍事天才,而且具有出類拔萃的政治家氣度。1700年,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係消亡。在一場歐洲戰爭,也就是“西班牙繼承權的戰爭”中,奧地利王室雖然無力奪回西班牙的領地,但卻保住了在意大利和荷蘭的統治權。1740年,皇帝查理六世逝世,父係的哈布斯堡統治者滅絕。由於1713年作為皇室法令頒布的國事詔書要確保領地不可分割,使得女性繼承成為可能,於是查理六世的女兒瑪利亞·特蕾西亞接掌了封地的統治權。這個與羅特林人弗蘭茨·斯泰凡聯姻的女性統治者麵對的是一群敵人虎視眈眈地覬覦著哈布斯堡領地。首先是普魯士國王弗利德裏希二世肆無忌憚地謀取占領這片領地。經過兩次艱難的戰爭(1740—1748年的西裏西亞戰爭和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瑪利亞·特蕾西亞有能力保住了領地,隻有富饒的西裏西亞省割讓給了普魯士。
這個具有重要曆史地位的女性統治者從根本上開始了對領地的改革。她的丈夫於1745年作為弗蘭茨一世被選為羅馬德意誌皇帝,卻一輩子生活在她的陰影之下。她的兒子約瑟夫二世繼續沿著她的改革之路,取締了農奴製度,頒布了寬容權以及把修道院和教會財產移作俗用的法令,決定性地促進了一貫堅持的中央集權製的形成。法國革命思想雖說在奧地利慢慢地傳播起來,卻使奧地利的專製製度經曆了一次嚴重的威脅。瑪利亞·特蕾西亞的孫子,被處決的法國女王瑪麗·安東奈特的侄子,皇帝弗蘭茨二世加入了反對革命法國的聯盟,結果使奧地利不得不承受抵抗拿破侖·波拿巴戰役的慘重失敗。1804年,拿破侖加冕為法蘭西皇帝後,弗蘭茨皇帝作為回應確立了奧地利皇帝的稱號。由於在法蘭西的庇護下成立了萊茵聯盟,導致了羅馬德意誌帝國於1806年解體。弗蘭茨二世摘下了帝國皇冠。拿破侖後來發動的一係列戰役使奧地利遭受了毀滅性的失敗(拿破侖兩次占領了維也納)。然而,大公爵卡爾在阿斯佩恩戰役中抗擊這個偉大的科西嘉人所取得的勝利證明了拿破侖不是不可戰勝的。由有“歐洲車夫”之稱的奧地利總理克萊門斯·聞采爾·羅塔爾·馮·梅特涅侯爵主持的維也納會議於1815年在歐洲又恢複了舊製。
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從法國蔓延開來,於1848年春也波及到奧地利。自由黨人要求立憲和新聞自由。一個警察國家令人憎恨的梅特涅體製被蕩滌。然而,同年十月,起義被鎮壓了,保守主義者取得了全麵勝利。年輕的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建立起了一套新的專製體製。他在克裏姆戰爭(1854—1856)中所奉行的令人質疑的中立政策使奧地利在歐洲陷入危險的孤立境地。因此,奧地利隻能單獨對付與法國結盟的,支持意大利人搞獨立運動的撒丁島。在經曆了1859年的馬真塔和索爾費裏諾失敗以後,奧地利不得不放棄倫巴第,而且也不得不以皇帝的十月宣言和二月國事詔書來妥協於國內政治上對組建議會體製的強烈要求。奧地利帝國內政治發展的標誌是:建立群眾性政黨(社會民主黨和基督教社會黨)和要求公民的基本權利。1907年,帝國議會首次舉行了普遍和直接選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一個複雜的歐洲同盟體係維係著一段長久的和平時期,其間,奧匈帝國與德意誌帝國和意大利結為三國同盟。然而,在這個多民族國家裏日益膨脹的民族主義引起了許多嚴重的衝突。工人階級對人道的工作條件和提高工資的合理要求也急待得到解決。奧地利王位繼承人大公爵弗蘭茨·費迪南德1914年6月28日在薩拉熱窩的遇害隻是構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索。在一場長達四年的,毫無意義的戰爭中,歐洲列強相互角逐。隨著美國的參戰,戰爭才出現了轉機。中歐列強(奧匈帝國、德意誌帝國和與之結盟的土耳其)的失敗使歐洲迄今的秩序分崩離析。二元王朝也分解成了許多民族國家,從剩餘的這片土地上產生了奧地利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