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國家的建立

1918年,在戰爭的最後幾天裏,當失敗的命運不可挽回時,美國總統伍德羅夫·威爾遜關於民族自決權的聲明被視為救命稻草。卡爾皇帝的民族宣言雖說是出於好意,但是來得太晚了。二元王朝的各民族寧願選擇走民族獨立的道路。1918年10月21日,帝國議會232名講德語的議員(其中德意誌民族黨102名,基督教社會黨72名,社會民主黨42名,其他黨派16名)會聚在下奧地利的鄉村別墅裏,共同商討德語奧地利未來的命運。10月30日,這個臨時國民議會選舉出了一個由22人組成的國家議會。被委任負責國家議會辦公廳的社會民主黨人卡爾·雷納提交了一份過度時期的憲法草案。關於未來國家的形式,各黨派的看法幾乎一致,德意誌民族黨和社會民主黨向來就讚成共和製。基督教社會黨人中對確定共和國發展方向的態度招致了神學家和政治家伊格納茨·塞佩爾就共和國問題發表了一係列文章。11月12日,臨時國民議會在位於維也納環形大街旁的議會大廈裏召開會議,宣布德語奧地利為民主共和國。這個共和國——按照自我評價似乎並沒有什麼生命力。因此,同時也聲明與民主的魏瑪共和國結為一體。新選出的國家議會麵臨著一大堆幾乎難以勝任的工作:確立一套民主憲法,調整與鄰邦的關係,準備參加世界和平大會,重新調整社會結構,而最緊迫的是要讓全民度過這第一個冬天。國內政治局勢動蕩不安,源源不斷地從前線返歸的士兵們找不到工作。為了保證安定的局麵,鄉村建立了家鄉衛隊,工廠出現了工人委員會,軍營裏選出了士兵委員會。這個新國家的邊界地區不穩定,南邊有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的國家要求收複凱恩藤地區,北邊要確保波西米亞和梅倫德語區的領土安全,沒有武裝力量是無望的。1919年2月16日,舉行了製憲國民議會選舉,婦女第一次獲得了選舉權。社會民主黨以40.76%的選票和72個議席成為第一大黨,基督教社會黨獲得了35.93%的選票和69個議席,德意誌中產者聯盟獲得了26個議席,其他黨派占3個議席。

解決民眾饑荒是新政府所麵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昔日王朝的農業區都集中在帝國分裂後建立的國家裏。它們開始都對新成立的奧地利實行封鎖。隻有依靠接受高額貸款,奧地利才得以勉強度過開始的幾年饑荒。而高額貸款又成了國家預算一個可怕的負擔。重要的進步是在社會領域取得的。臨時和製憲國民會議決定實行8小時最高工作日、企業委員會法、失業資助、雇員帶薪度假和改革醫療服務。1919年巴黎和平會議的結果使奧地利大失所望,奧地利失去了南蒂羅爾,凱恩藤隻是多虧民意表決才保住了絕大部分地區。講德語的匈牙利西部,除了約登堡以外,後來都劃歸了奧地利。國家的名稱必須由德語奧地利改為奧地利,隨之而來的是禁止1918年通過的與魏瑪共和國的結盟。年輕的共和國始終不渝地把聖日爾曼條約稱之為國家條約,因為奧地利共和國從來就沒有進行過戰爭,因此也不能締結和平條約。1920年通過的聯邦憲法以及1925和1929年的補充條款迄今依然有效,但它卻是一個妥協的結果:無論是各黨派還是各聯邦州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而負責法律理論基礎和概念體係的是後來國際知名法學家漢斯·凱爾森。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地利的外交活動空間起初是極其有限的。考慮到現實狀況,奧地利與各個新鄰邦的關係發展是非常富有成效的。與匈牙利締結了友好貿易條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重新供給奧地利原材料,1921年保證了一筆極其重要的貸款。與魏瑪共和國的關係無可指責,令人高興,國務辦公廳把不愉快的結盟問題交給了民間的促進者組織去處理。麵對災難性的通貨膨脹,奧地利在經濟上較長時期的重建隻有依靠國際聯盟的貸款才能實現。高達65億金幣的貸款阻擋住了奧地利國家的倒閉。這些貸款一公布,使得貨幣彙率立刻好轉。

5.相對穩定的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