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讀書不成問題,書籍很多,要找書也很方便,知識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一個人隻要先把自己的心純淨了,足夠努力地用心去讀,知識自然就記在了心中,並不是非要有過目成誦的本領才行。我們要明白讀書實際上是為了實現自己的誌向而讀,要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有的人家境也許很貧寒,得到讀書的機會著實不易,那就更不要浪費大好時光。我們看,那些武俠小說中描述一個人要想武功超凡絕倫,隻靠在江湖上行走是不夠的,靠整天的浮躁也是不行的,必須在一次失敗之後陷入某種絕境,比如某個山崖之下,此時他往往會得到一卷武功秘籍。能夠心無旁騖地憑著這本武功秘籍,耐得住寂寞而麵壁三五年,然後一舉成功,衝出江湖就會天下無敵。這些故事其實是我們生活的影子,要想超越他人,想卓然自立,就必須有這種陷入絕境也不懈怠、而麵壁苦練的精神,認認真真地讀書、求知識,早晚都會成功的。
要耐得住寂寞,就是要分清讀經典之書與讀社會大書的區別。社會教給人的是待人接物之學,有時候就難免於俗;而讀書是讓你長見識、拓心胸,提高自己的立意和眼界,是讓人向“雅”的地方進步。既然是讀書,就要按照讀書人的要求來規範自己,而不要模仿社會中人的習性。不要到最後書沒讀透,社會的人情世故也沒有弄明白,雅既不成,俗也不成。最終,社會上那些熟知人情世故的人把你看作是書呆子,真正從事研究的人認為你不過是學問的愛好者、門外漢。讀書不是裝點門麵用的,隻有讀到自己的心裏麵,才能改變自己的氣質,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才能真正地使自己對學問、對社會人事都能有真知灼見。
我們常言:
案上不可多書,心中不可少書。(《格言聯璧·學問》)
這就給我們一種警醒。讀書廣博,不在於你形式上買了多少書,走馬觀花瀏覽了多少書,關鍵在真正能領會其意味地讀了多少書。人往往是在想讀書的時候沒有錢買書,有錢了卻再不想買書、讀書,這還是太過功利。我們要多利用公共的圖書資源,不要以為圖書館裏很多舊藏是無用的,隻是到書店裏追尋所謂的暢銷書。以前的很多書,尤其是能被後人保留下來的,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經典之作。不能從圖書館眾多的舊藏中挑選出對自己有用的書,還是說明自己的眼光不夠,這便要沉潛下來,多讀多記。能把廣博之書都裝在自己的心中,這樣的人確實如麵壁苦修而成功的高手,在學問上、社會中是無往而不利的。
三、涵詠
讀書要涵詠,有兩個意思在裏麵,一個既是對書要細細地讀,細細地品味,不要隻是流於表象,“詠”即是細細地琢磨的意思。而深層次還有一個“涵”的意味,就是要把書中的內容以及書中的境界,都內化為自己的身心修養。讀書涵詠,曆來被視為人生的大有滋味之事。程頤講:
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
隻有深入體悟,才是涵詠的真正含義。
讀書,總是要有一定的追求才能涵詠、培養出自己獨特的理解與見識。陸遊認為:“讀書本意在元元。”(《讀書》)他認為讀書的目的就在於追根溯源。每一本書讀完以後都要能心存疑問,並能把疑問變成自己進一步思考的線索和研究的動力。追根溯源,最終還是要我們能夠通過讀書來找到一種有意味的生活。
古人寫書,大抵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書是用來表達的,人們用寫書來表達自己的理想、情感或見解,文學典籍就是此類。第二種書是用來總結的,比如曆代的史書,就是在總結人類曆史的規律。那些學術史,是總結經濟的規律,法律的規律或者是物理、化學上的一些規律。第三種書是在總結和表達之外的,即是用來想象的。我們所讀的很多作品,會給我們構建一個想象的空間或者構建一個思維的空間,而這種思維或想象的空間,實際上是當前很多科學所麵臨的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