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東西在現實生活中也許是無用的,但它在理論上或高層次的思維上是很高明的,是可行的。現實生活中我們用不到這些東西,但要從中去體會出它的寓意來,而不要用世俗功利的眼光去看待它。比如關於導彈的飛行、衛星的運行,包括地球的萬有引力等知識,在世俗生活中是無用的,對某個個人來說也是無用的,但我們還得尊崇這些學問,因為它們在給人類指明未來發展的方向。
我曾聽一個學理科的人嘲笑學文科的,說:“你背一首唐詩,人家能給你一棵蔥嗎?”這就是俗人的眼光。我們要知道,有的知識可能對我們自己沒用,但對整個人類、整個社會的發展是有大用的。高端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似乎都找不到它的用途,因為它們關乎未來;這就需要我們能去理解,如果我們都隻是盯著眼前的利益,人類社會就不會再向前發展。為學者都在被時代選擇著,也在被時代淘汰著,大浪淘沙方見真金,在這樣的時候一定不能猶豫。我們讀書為學,就是要思考關係重大的問題,要涵詠出書中那些關乎人類的真知,而不要把自己擺在很低、很世俗的層麵。
宋代大儒學家楊時,世稱龜山先生,他講讀書涵詠雲:
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從容默會於幽閑靜一之中,超然自得於書言象意之表。(《龜山集》)
要涵詠書中的意味,就要切身體之,做到心領神會。當讀到很妙的道理,使人豁達、心胸開闊,自己就要身體力行這些道理,才能真正領略它對於人生的指導意義。現實生活中,人們都在不停地吸取知識與經驗,但是成功者稀,就在於大部分人並不能切實實行。人往往不是被別人打敗,不是被別人淘汰,而是被自己打敗、淘汰的。自己定的理想、追求都堅持不了,更遑論堅持書中的道理,那就沒有什麼成功可言了。
讀書要從容,因為古人視讀書為高雅的事情,往往還要事先焚香、淨手,以一種愉悅又不失嚴肅的態度來讀書。讀書涵詠要在“幽閑靜一之中”,既是指讀書要尋一個很安靜的地方,更指讀書者要有一種從容平和的心態,而後者才是主要的。陶潛詩雲“心遠地自偏”(《飲酒》),是講心裏麵安靜了,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隨遇而安,在火車上、飛機上,拿一本書要能看得下去,而不被周圍嘈雜的環境所幹擾到。讀書是修養的需要,是自我的需要,和做人是一樣的,一定不要把它作為在人前賣弄的事情。隻有把讀書真正視為有益於自己發展的事情,進入一種專門為自己學習的階段,才能靜下心來好好地涵詠其中的道理,吸取其中有益的東西。涵詠,是超然自得的事情,是在表麵之下探尋真正價值的事情,要把它作為一種讀書的境界來追求。
我們講“為學”時引用了很多朱熹的話,他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感興趣者可以翻看一下他的《學規類編》,留心思考朱熹的教人為學之道。他講讀書,有一條即是講涵詠的功夫。其言:
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意去體會,切不可粗心。
讀書要做到“耐煩細心”,即是要反複思量、細心體察,對每一詞、每一句的妙處都要仔細體悟。讀書切記不能粗疏,否則就容易忽略掉很多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人讀書為學,耐不住寂寞、辛苦是不行的。實在靜不下來了,就索性放下書本,好好地玩耍放鬆一次,讓心思重新獲得鮮活的狀態。人隻有在心思鮮活靈動的時候,才能克製、祛除雜念,專心致力於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涵詠,既然是深入體察書中妙理,必然是要超脫於言語文辭之上的。以上所引楊時之言“超然自得於書言象意之表”,就是此意。朱熹的細心體會之論,也在教人領悟細微之道。曾國藩稱讚朱熹說:
虛心涵詠,切己體察。朱子教人讀書之法,此二語最為精當。(《曾國藩家書·家教》)
“虛心涵詠,切己體察”這八個字,本就不是隻專注於言語文辭所能達到的。明代袁衷循循善誘、教勉結合,以身立教而諄諄教育自己的孩子,他講讀書說:
汝輩讀書,勿專守著詞語,須逆其誌於詞之內,會其神於詞之外,庶有益耳。(《庭幃雜錄》)
要想讀書涵詠,深味其理,就一定不要隻停留在言語文辭的層麵。而應該先做到“逆其誌於詞之內”,再“會其神於詞之外”,才能有所受益。孟子有“以意逆誌”論,即是講讀書的時候要思考書中言辭的道理,字麵意思若何、深層意思若何,也要進行一番思慮。
四、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