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讀書(5)(3 / 3)

經典之書能夠滋潤我們的心神,因為其中的道理是貼近於真實人性的,是循循誘導的。比如讀曆史,曆史上那些英雄的失意、凡人的悲慘,或成功或失敗的故事,以及朝代的興衰更替,都飽含了人生的大哲理,使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涵養了心胸。讀《論語》,孔子講:“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顏回能夠“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讀這樣的話語,就覺得自己看到一分就能使心胸開闊一分,看到十分就能使心胸開闊十分,開始進入一種至高的境界。

讀書就是要體悟出他人的開闊之處、豁達之處,然後使之成為自己的修為,久而久之就有了非凡的格局。憑此格局做事,富貴貧賤都不能動搖自己的誌向與追求,方是成事業的坦途。曾國藩就講:

讀子書,以莊子之道自怡,以荀子之道自克。(《曾國藩家書》)

莊子的精神境界非常開闊,我們涵詠其書,就要領會這種精神,學會取舍,學會放下,人就能很快樂。而荀子講的是約己修禮,涵詠其書,就要學會克製欲望,來培養完善自己的德行。不同的書有不同的滋味,是要善於涵詠出其中的獨特之處來。

左宗棠不但學問做得好,人也活得很明白。其言:

吾讀儒書,天地民物,莫非己任。

這是一種大胸懷。左宗棠讀儒家經典,關注的是天地大道,是天下之人情物理,是要在涵詠儒家至理之中,培養出自己對時代的大擔當來。他當年遊曆天下,心胸中也容納了天下,所以能夠真切領會到儒家經典中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意蘊。

有怎樣的氣度,就能在書中讀到怎樣的道理,讀書和為人是不可分的,這也是我們一直強調的道理。故而前人有言:

讀經書儒書,須句句反之於身心,凡其切於己者,尤宜熟玩而默識;讀文書經濟書,須句句審讀於時勢,凡其切於時弊者,尤宜詳考而熟籌。此為讀書良法,不如是,雖胸羅萬卷,不足多矣。

書中蘊涵的對於人生修養的指導,對於世事的深切體察,都要做到涵詠之、熟思之、切行之。眼中所見,一定不要是實在的典籍,而應視為見解、思想、方法、策略。比如讀《論積貯書》之類的策論文,讀王安石的疏或者書信,都要思考品味其人是如何用策略的,是如何謀劃定國安邦的大計的,這才是讀書的“良法”。

讀書一定不要不求甚解,使知識與社會脫節而成為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故而,我們讀書要讀好書,讀大有經世之用的書,同時做到讀書時心思活潑、格局開闊,通過不斷地涵詠這些好書中的有益之處,使其中妙理又能反補滋養活潑靈動的心思,擴大人的格局氣象。

第三節讀書原則

大學生讀書要學會“打樁子”。所謂“打樁子”,就是要針對某一個方麵的學問深入鑽研,要找準一個點把“樁子”砸進去,就像蓋房子,首先要砸幾個柱子作為根基,這就是“打樁子”。讀書一定要打好樁子,對某方麵的知識有深入的了解。但是,如果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學術體係,僅僅打一個樁子還不夠,要多打幾個樁子。比如,有的同學喜歡讀《楚辭》,首先要把《楚辭》背得滾瓜爛熟,在此基礎上,閱讀有關楚國出土文物、民俗文化等相關方麵的文章。當我們有意識地把某種學問作為自己平時努力的一個方向,會不自覺地將很多精力放在這個方麵,從而能學會很多相關的知識。

打樁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對於大學生而言,初入大學正是一個人培養興趣的時候。有的同學喜歡讀某個作家的小說,那就要把這個作家一生的全部作品通讀一遍,讀完以後會有這樣一種印象,即該作家早年的作品風格如何,晚年的作品風格如何,在不同時代、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分別會有怎樣的作品,從而形成一種整體的感觀。尤其當代的很多作家,都還在世,如果我們感興趣,可以在報紙、網絡等媒體中收集他們的最新信息,時刻關注他們的動態,這對於我們了解這個作家是非常有益的。盡管我們不一定做研究,但是一旦建立起對這個作家的興趣,就能夠得到很多有關他的信息,對作家本人也有所把握,這就是打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