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讀書(6)(1 / 3)

但是,如果我們隻有一個“樁子”,隻能圍著這一個點來回轉,摸不到頭緒,這樣做學問,想要成功是非常困難的,這就要求我們多打幾個樁子。仍以《楚辭》為例,《楚辭》涉及了不少屈原的事跡,如果打算全麵了解屈原,還可以讀一讀記載戰國時期這段曆史的書,比如《史記》,我們要知道秦國和楚國交戰的情況,甚至要了解當時整個天下大勢。

像這樣,是選擇和自己的興趣點相關的書打樁子,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興趣點。讀讀《楚辭》,對屈原有所了解之後,也可以換一個和屈原沒有直接關係的詩人看看。這就是重新找地方打樁子,如果打了三五個樁子,學問的格局也就能夠建立起來了,因為看似毫無關係的幾個樁子,其實它們中間有很多關聯。舉個例子來說,歐陽修是宋朝人,與屈原相距1000多年,但他和屈原一樣都曾經被貶謫,隻是歐陽修並沒有像屈原那樣投江,而是自得其樂。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我們去探究的。讀過有關歐陽修的書,我們還可以找一個其他詩人去研究。這樣一來,自己的學問體係就會逐漸建立起來,這也好比編籬笆,紮穩籬笆之後,就可以在籬笆中間編織,繼而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學問之牆。當然,不一定做學問才能如此,隻要是我們感興趣的方麵,都可以試著鑽研,時間久了,會發現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老一輩學者提出了這樣一句話,叫做“吊嗓子”。我們知道,戲曲家每天早晨都要到公園裏練嗓子,堅持每天練習,做學問也是如此。打下樁子以後,想要讓自己讀書越來越深入,就要每天練習,培養自己讀書的習慣。現在有些人很少讀書,而是喜歡在閑暇的時間看電影,這雖然也是一個時代的風氣,但是畢竟並非完全可取。讀書與否能夠影響到人們的思維方式,甚至影響到一個人的氣質。一個人如果經常讀書,那麼他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會發生變化,與一般人不同。有句話叫“腹有詩書氣自華”,人一旦有書本知識作為積澱,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營造出一種與他人不同的氣質,談吐不俗,遇見問題能夠說出個所以然來,慢慢地,整個人的氣質就會發生變化。

讀書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找準興趣點“打樁子”,認真鑽研,建構自己的學問體係。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與名家為友,或陶冶自己的情操,或提升自身技能,時間久了,便有自得之趣。

對於大學生來說,拿到一本書首先應當從哪些方麵入手思考呢?

第一,明體係。我們學習一門課程,首先要知道這門課程的整體思路和內容分別是什麼,這需要先明晰體係。比如說我們的文學理論,包括我們所說的中國通史、中國文學史等,讀完教材之後,或者在聽完這門課程之後,就要明白每個知識點之間的聯係,就像小孩子堆積木一樣,一個知識點就是一塊積木,我們要知道每一塊應該擺在什麼位置,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邏輯關係。有的時候,老師們講課用幻燈片課件,就是用提綱挈領的方式,把體係勾勒出來。這些才是需要掌握的,而不是對教材的死記硬背。所以說,我們學任何一個學科、任何一門知識、任何一本書,都要學會找出其中內在的邏輯體係,作為進一步拓展知識的基礎。

第二,立根基。一門課程中,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什麼?一本書中,需要思考的基本問題是什麼?明白了這些,我們就知道了其中的觀點,這就是立根基。舉例來說,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裏麵分有五個部分,但歸根結底就是圍繞兩點在做文章:第一,什麼是好詩;第二,如何寫出好詩。整個一本書,都是繞著這兩個問題來組織的。我們先找出了這兩點,就等於有了讀書、思考的脈絡,如何讀,用什麼方法讀,都不會糊塗的。

第三,知途徑。什麼叫途徑?就是這本書的起點和終點在什麼地方。這是讀書的入門門徑,要知道一本書、一門課程在學術界地位的高低、分量的輕重。有些同學曾告訴我,他自己曾經讀過很多書,說了很多書名。可是他講的這些書的作者,在學術界都是三流甚至不入流的。這些人的觀點連一家之言都夠不上,甚至有的時候會把初學者引向偏頗歧途。所以說,我們在本科階段首先要讀一些基本書籍。研究古代文學的,讀一讀《文心雕龍》;研究古代曆史的,讀一讀《文史通義》;如果對現代文學感興趣,可以讀“魯郭茅巴老曹”這些名家的作品;當代的作家就更多了,要找那些一流作家的作品來讀。經曆了這樣的過程,知曉了途徑,根基也就打紮實了,我們會知道什麼叫學術的格局、學術的事業、學術的眼光和學術的方法。這些都能夠了然於胸,以後不論做學問、做事情,包括思考、寫作,都不會出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