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熟資料。什麼叫熟悉資料?就是讀完一本書,總要記住一些精彩的段落。在本科階段想把《文心雕龍》好好研究一下,那就要時常翻看,讀的次數多了,很多好的句子就能脫口而出,就會背下來。在這個基礎上,再去看一些注本,像範文瀾的《文心雕龍注》、詹瑛的《文心雕龍義證》,還有其他的很多相關的著作。仔細思考,會發覺這本書的一些注釋有欠缺,那就查閱其他的注本,把許多注解放在一起去比較、研究,很容易分出高下,久而久之還能形成自己的看法,這便是學問。
我每年都和研究生在一起讀書,找一本基本的典籍來通讀,有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並不相同。比如讀完《老子》,發現所有的人理解的老子和自己理解的並不一樣;讀完《論語》,發現別人講的《論語》跟自己講的《論語》也不一樣;讀完《文心雕龍》發現,很多研究《文心雕龍》的著作或者觀點,跟自己想法並不同。這個時候說明,我們手中的資料已經掌握得差不多了,然後再去翻著看一看期刊上的相關文章,尤其是專家對這些問題有什麼新的見解。這樣一點一滴地深入,隻要能夠堅持下去,積累就會愈加深厚。隻有對文獻資料做到了然於胸,才能有自己的主見,能夠科學判斷,而不盲從他人的觀點。
第五,通文字。要逐一知道一篇文章、一首詩歌中的一字一句是什麼意思。這是讀古代文獻的基礎。我早年讀書的時候,看過葉嘉瑩的《杜甫秋興八首集說》。我們知道,《秋興八首》是杜甫晚年律詩中的代表作。葉嘉瑩以這八首詩為切入點,把曆代研究者對它的注釋資料逐個摘錄出來,並加以歸納,最後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種學問功底是非常紮實的。
後來讀《楚辭》,當時用的是遊國恩先生的注的《離騷纂義》和《天問纂義》。《離騷纂義》就是把曆代《離騷》的注本找出來,對《離騷》每一句怎麼注,每一個字怎麼注,都進行整理。最後他加上一個按語來說明“我”是怎麼理解的。《天問纂義》的大致體例也差不多。讀過遊國恩先生這兩部書之後,《離騷》和《天問》重要注釋基本了解了。後來,我在讀《九歌》的時候,也試著把各種注本中的注釋全部列舉出來,然後比照著去看、去琢磨,很容易就發現了其中的一些問題。哪些觀點別人說過,哪些觀點別人沒有說過;前人說過的,後人為什麼否定他。讀書要熟悉前人對字句的解釋,久而久之,這些觀點就變成了自己的見解,對於很多需要闡釋的地方,就能下出清晰的結論了。
第六,知得失,學會去判斷。比如一本書、一句話、一個典故有很多解釋,甲怎麼說,乙怎麼說,丙怎麼說。其實我們全部讀完後會發現,甲說的有偏頗,乙說的有偏頗,丙說也有偏頗,甚至丙說的和甲說的正好相反。其中哪個觀點最穩妥?這就需要我們自己進行判斷。實際上在這個時侯,我們已經進入到研究領域了。即使人們非常熟悉的書,不同的人對它的看法也不一樣。比如說《西遊記》的主題,若既不是鬥爭小說,也不是神魔小說;既不是解道的書,也不是遊戲的書,更不是童話書,那它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就可以試著探討談論。當我們知道前人說的哪些是對的、哪些說是錯的,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就不至於信口開河。所以,不管我們做何種研究,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談話,首先要知道別人怎麼講,然後才能表達自己的看法,還要保證觀點被大家公認。
從讀書到學問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每讀完一本書都要去思考。不同的人看待問題往往有不同的視角。有的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去解構,有的從文化學的角度去解構,有的則從曆史學的角度去解構,甚至有的會從人文的象征性和寓意的角度來解構,那麼我們自己的想法呢?孔子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在學習中不思考,就隻能知道最淺層麵的知識。我們一定要學會的是,在讀完之後能夠判斷出它的得失。比如說一本小說,讀完以後覺得結尾不好,哪些地方不太通順,或者有些生澀,都可以作出自己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