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能體驗。我們讀書,不要做書呆子。書讀得越多變得越傻,最大的問題就是埋下頭讀書,不能直起身子去觀察社會,不能直起身子去思考社會。什麼叫能體驗?比如我們讀史書,讀曆史演義小說,或者我們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鑒》,讀的時候要思考如果我是他會怎麼做:如果我是商鞅,變法成功後,我能不能保全自己?如果我是王安石,在變法的時候,遇到重重困難,應該怎麼辦?讀戲劇,在讀悲劇的時候,所有的悲劇人物都是因為性格或者性格中的某個缺點,導致了自己的悲慘命運,這個時候,我們要想如果自己是主人公,怎麼能夠避免人生的悲劇?讀喜劇的時候,我們可以想,無價值的東西是否可以不需要,如何避免出醜。所有的喜劇,都是通過一個假設的情節或預想的一個前提,讓一個人出醜,或者無法自圓其說,最後被揭穿,成為笑柄。讀小說的時候,可以把作品中的人物當成自己,考慮著自己如何能跳出主人公麵臨的窘境。讀文學作品的時候,要把這個作品當成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縮影,在這種苦難的麵前,我們怎麼能夠走出苦海?在失敗麵前我們如何才能避免失敗?作品往往和社會相聯係,讀書要把書中的內容和現實結合起來,思考倘若自己身處其中,應當何去何從。
第八,成才具。這是最後的一點,也是最需要突破的一點。我們讀書的時候,一直要有這樣的一個念頭,讀完這本書以後,或者學完這些知識以後,如何把它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比如說我是學曆史的、我是學中文的、我是學古代史的,甚至再狹窄一點說,我是研究先秦兩漢的、我是研究莊子的等。我們是要把知識變成自己的一部分,一個人在學校上學隻有十幾年,這期間有老師指點,但剩下的時間就需要自學了。古人說“書中自有千鍾粟”,這些書都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最好財富,我們要通過書中的知識來滋養自己、充實自己,這樣才能不斷修養自己、提高自己。
總之,明體係,能從整體上把握內容和思路;立根基,可以發掘主旨;知途徑,有益於建構合理的知識體係;熟資料,才能獨立判斷前人的觀點;通文字,讓我們從字句方麵理解作品;知得失,是要提出自己的看法;能體驗,學會用書中的知識處理現實問題;成才具,用書籍提升自己的修養、學識和技能。
第四節如何思考
除了辨別書籍的版本和內容的真偽,讀書的時候還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要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想辦法做些研究。研究的真諦,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求放心,明規範”。何謂“求放心”?年輕的時候不妨輕狂些,敢於突破舊說、自立新說,要有敢於懷疑古書的勇氣。一個人在30歲之前就要敢於立新論。30歲以後做研究就要漸趨穩妥。講求放心,即是心中有什麼觀點,就要敢於表達出來,然後去思考、去研究。何謂“明規範”?即是不能漫無目的地胡說,而是要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言之成章。言之有據,就是自己能夠證明自己的觀點;言之有理,就是論證要有邏輯;言之成章,即是要能夠用完整的文章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一、分析
大學生讀書,應當如何學會研究呢?研究的方法有很多,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思考問題。
第一,分類法。比如我們讀古詩,會發現詩中的口吻不完全相同。古詩一般僅僅使用一種人稱敘述模式,但有的時候也會突破人稱的界限。我們熟悉的《陌上桑》中有這樣一句話:“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其中先用的是第一人稱,但是後邊的內容就全部是第三人稱了。這叫做敘述口吻間的相互滲透。這樣的現象有很多,比如《史記》中,一般都用第三人稱敘事,敘事結束後,司馬遷最後寫一句“太史公曰”,實際變成了第一人稱。有的作品甚至直接用代言體來寫,比如《連昌宮詞》,文章開頭是一個老頭對“我”說話,而後麵的主要內容其實都不是這個老頭說的話,反而是“我”的話,老頭隻是一個引子。《莊子》中有很多孔子、顏回的言論,其實這些都是莊子自己的言論,僅僅借了孔子、顏回兩個人的名義而已。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可以根據人稱敘述模式對作品進行分類。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根據作家的性別、作品的主題思想等角度進行分類。總之,分類的方法有很多,自己可以靈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