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讀書(7)(2 / 3)

第一,“奪胎換骨”。這是黃庭堅“江西詩派”作詩的方法。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是“思想是別人的,語言是自己的。”現在很多的本科生寫論文的時候,基本上是找出幾篇論文,然後拿出來拚湊而成,而拚湊之後就容易流於抄襲。所以我們要先學第一步“模仿”,模仿別人的東西裏沒有自己的新觀點。有的論點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過,我能否用自己的話說得更嚴密、更精確。如果沒有讀完類似的文獻就貿然動筆,便有可能犯抄襲的錯誤。因此,我們應該把主要想法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盡管沒有創新,但是語言是自己的。我們在寫畢業論文的時候通常會麵臨這個問題:雖然我們沒有新觀點,但是可以把別人的觀點完全用自己的口吻說清楚,而且說得比前人更好一些。這是我們所說的最基礎的方法。

第二,“點鐵成金”。這也是來自黃庭堅的做法,他說從別人的地方找到一個詞彙、一個觀點,經過錘煉之後用得比別人更好。“他是鐵,我是金。”這就使我們在寫論文的時候具備第二種能力。看名家的書,或者看一些學者的論文或者專著,或者聽老師的講課,有時候名家、學者或老師談到一個問題會點到為止,也許某些話在他們的話語、論著或者論文中僅僅是個普通的觀點,但是我們應該把問題提煉出來接著去寫。例如,錢鍾書的《管錐編》是評點式的,“點到即止”。有很多看法值得深入討論,畢竟錢先生沒有時間去一一道來,初入門者可以由此深入討論,至少可以確保觀點不至於太繆。我讀孫鑛《文選評》時,看到孫鑛點到了《古詩十九首》的“渾雅”之美,然後自己去分析琢磨詩中哪些體現了“渾”,哪些體現了“雅”。我便從三點、四點、五點去論述,最後證實這個結論。明清時期的那些先生們讀了一輩子的書,有很多經典的概括,但是他們沒有詳細論述,現在就可以由你、我去論。書裏邊很普通的觀點,我們便可以把它變成一個題目來寫。這個觀點沒有人提過,所以我們寫出來也算是學術訓練。

此後照這個方法寫了好多文章。例如,裴度在給李翱的信裏用“文字為意”來批評李翱。皇甫湜和李翱都是韓愈的學生,皇甫湜學得了韓愈的“險”,李翱學得了韓愈的“奇”。所以裴度批評了韓愈的“文字為意”,就可以專門討論“文字為意”與中唐文風的新變。還有,我們讀書的時候總看到“詩言誌”、“詩緣情”,但是大家都忘了《詩經》中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到了漢朝的樂府,又有一句話叫“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有的詩歌是因為“事”寫出來的,我們都稱這些為“詩緣事”。把他的理論中很小的一個詞作為問題展開去討論,這就是做論文的一個好的切入點。

“奪胎換骨”模仿之後的“點鐵成金”階段,是要考查一個人會不會讀書、會不會思考、是不是個有心人。比如中文係的本科生,能否解釋一下“身體健康”的含義?其實,“身”指軀幹,“體”指四肢,所以孔子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論語·微子》)。四肢孔武有力謂之“健”,身體愉悅謂之“康”。還有“朋友”,語文老師就要說清楚:同門曰“朋”,同誌曰“友”。語文老師需要了解的一些基本的名詞,如精神、氣韻、意象、意境,要較真兒地問什麼叫“意境”?什麼叫“意象”?如果我們深入去研究這些概念,它都有很多的理路,我們則需要查很多資料。如果你一旦有了這些問題,就會出現胡適說過的“你的問題就是箭靶子”,翻書中看到這本書的這句話和我的問題有關,那本書的那句話和自己的問題有關,不停地找問題,你的知識就越滾動越多,問題也就越來越多。

第三,“老吏斷獄”。“老吏”就是“年老的官吏”。中國古代官員辦案的時候,有經驗的官員會很鞭辟入裏地告訴你:“誰,犯了什麼錯誤。”如果獄吏年輕,則會犯糊塗。有經驗的年老的獄吏思考這個問題時,會很清楚的三言兩語即分辨出:你的話什麼意思,他的話什麼意思,你倆到底誰有罪誰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