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聽到的一個故事,說有個讀書人很聰明,常代人寫狀子。有一次,一家的羊到另一家麥地裏啃麥苗。他要同時幫助原告與被告雙方寫狀子。他為原告寫的狀子是這樣的:“前腿趴,後腿蹬,羊吃麥葉如拔蔥。”這就是說羊啃麥子很厲害。而被告的狀子則是:“十冬臘月,地凍如鐵,羊吃麥子,隻叼浮葉。”同樣的一件事情,他為原告、被告都寫出道理來,這就說明他能準確把握住要害。
我們讀書也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說李白是兩入長安,還是三入長安?陶淵明到底活了56歲、63歲還是76歲?《楚辭》裏《九歌·東皇太一》篇中的“東皇太一”是媒神、風神還是最高的帝王?還有《西遊記》的主題是階級鬥爭說、遊戲說、童話說還是心性說?我們要當個會斷獄的法官,不論是作研究還是讀書,都要學會判斷,要分析誰說得對、誰說得不對,還要分析對在何處、錯在何處。
對於不同的觀點,有兩種解決方法:一是支持或者反對;二是調和。具體來做,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調和。比如《孟子》,老一代的學者中,有人說是唯心主義的,有人說是唯物主義的,但我們不能說既是唯心的,又是唯物的。我們需要觀點的調和:是以唯心為主,以唯物為輔;還是以唯物為主,以唯心為輔。第二種是支持,即是這些觀點中你讚同誰的觀點。比如說甲、乙、丙、丁四個觀點,你同意乙的,你就可以重新論證乙的觀點更正確的。找到了乙的觀點有五條證據,你還可以給補充2~3條證據,讓乙的觀點更加正確。
第三種是反對,經過研究發現所有人的觀點都有問題。比如《楚辭》中有“二湘”,有人說湘君是娥皇、湘君是女英;有人說湘君是舜、湘夫人是娥皇;還有人說湘君是山神、湘夫人是水神……總之有四五種甚至十幾種說法。湘君和湘夫人究竟是什麼呢?我們應該算一下湘君走的路線,這就需要有地理概念。湘君是從九嶷山下來,沿著湘江一直走,最終到了洞庭湖,而湘夫人就在洞庭湖,最後湘夫人和湘君一起上了九嶷山。我們能夠通過兩首詩中描述的地名,發現這條路線就是這樣的:湘君住在九嶷山上,然後來到洞庭湖,湘夫人是在洞庭湖,最後上了九嶷山。
那麼,九嶷山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在《離騷》中發現,當時的九嶷山是楚國的一座神山。楚國人說“上山”,都是指往九嶷山上去,“下地”也都是從九嶷山下去。因此說,九嶷山就是天上人間的一個通道。那麼,湘君和湘夫人到底是幹什麼的呢?《湘君》裏邊講,湘君順著山到了洞庭湖,在洞庭湖的澤中一座方丘上他們相會了。“澤中方丘”是做什麼的?據《禮記》記載,古代會在澤中的方丘上去祭拜天地,說明湘君是去“祭地”。祭地的目的就是祈禱風調雨順。
我們再來看看湘夫人說的話,湘夫人說:“罾何為兮木上?”說漁網為什麼會掛在樹上?“麋何食兮庭中?”麋鹿為什麼會在院子裏?“鳥萃兮蘋中?”鳥巢為什麼在水上?為什麼夏天會有冰?這描述的明顯就是一場下了冰雹的大洪水。有洪水之後要祈求把洪水退掉,這就需要到澤中方丘中祈求地神。所以又有了這樣的描述:把我的玉佩拋到水中,把我的衣服埋到地下。看了《禮記》,就知道這就是祭地的常用儀式。到了漢朝的時候也是如此,祭水的時候,把玉佩用衣服包起來沉到水底;祭地則把衣服包在布裏埋到土裏去。依據這些記錄和觀點的綜合分析,從而了解“二湘”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