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讀書(8)(1 / 3)

再如《錦瑟》這首詩,這首詩歌的主題至少有30種說法。如果我們跳出讀書人常見的思維之外,有的說法就很好理解。比如說“錦瑟無端五十弦”,瑟是二十五根弦,“五十弦”的錦瑟就表示瑟的弦斷了。再聯想到中國古代的一種說法叫“續弦”,可見這明顯是悼念亡妻的詩歌。如果不懂瑟,看到“五十弦”就認為這是講“李商隱五十歲了”。這是缺乏見識,被迷惑而不能做到“老吏斷獄”。因此,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遇到一個問題,就要在周邊找到答案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要讀一些關於文學史的內容之外,我們還要讀一些曆史學、民俗學的知識、文化史的常識、包括天文地理的現象。如此一來,當我們形成自己的方法後,就會很容易解決問題。

第四,“截斷眾流”。語出《五燈會元》。“眾流”即是有很多的旁支和小河,就像攔起一個大壩,聚起一片汪洋。到這個層麵,說明讀書之後一要漸漸建立一個自己的領域。把作家研究對象的作品讀得滾瓜爛熟,在腦海裏形成非常完整係統的形象;二要找一些好的注本。如果研究李白,首先就要找王琦輯注的《李太白全集》。如果覺得李白的全集不好把握,那就先找一本李白的傳記,比如周勳初的《李白評傳》;然後再讀李白的詩選;最後再讀李白的全集。其次要讀別人研究李白的論文,包括碩士、博士的論文和網上發布的論文。最後要意識到,應該了解李白集子裏提到的一些人。

比如說李白和杜甫、高適三個人漫遊了梁(現河南商丘)這個地方,看看高適、杜甫的集子裏有沒有這件事的記述。通過還原他們三人的行跡便會基本清楚了。另外,李白去南方的襄陽見了孟浩然,他寫的“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詩句和《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背景如何,我們要尋找孟浩然對李白的態度和評價。這樣學問和知識就越積累越多,起初可能隻是一潭清泉,後來慢慢變成一片汪洋。開始對李白的認識是一條小河,後來看了孟浩然、杜甫、高適等人的集子,最終百川到海,形成了一個領域。我們可以分析李白和人交往的方式、別人是怎樣看待李白的。李白在某年某月某日交遊:和誰在什麼地方、怎麼樣遊玩的、他是什麼性情、寫了哪些作品等。

讀書做學問需要一層層朝深處去挖掘。很多學問達到一定層麵的老先生,寫一篇論文解決一個問題時,要麼不寫,要麼寫一篇就一定要解決問題。我們現在年輕,可能達不到這樣的深度,但是我們要知道該怎麼做,即使做不到也該“心向往之”。到最後的時候“截斷眾流”。有無數條細節放到我們麵前,我們應該把這些知識都歸納到體係裏,重新進行歸納和總結,形成自己的研究領域,就像長江三峽一樣攔起一條大壩,所有的人都繞不過你。如果我們把“老吏斷獄”看做“呈新說”,那麼“截斷眾流”就是“為定論”,即你的觀點為大家所接受。

論文寫作起手很容易,隻要發現問題,並想辦法解決了即可。開始寫得不清楚,久而久之會越寫越明白,因為寫論文的重點是自己先要想清楚,才能寫清楚,要不斷地錘煉才能越寫越好。同學們平時講話也是自己先要想清楚,才能講清楚。老師講課同樣如此,有的老師想清楚了,他在課上就可以講清楚;他要是想不清楚,就會越講越糊塗。所以《孟子·盡心下》的一句話“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不能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更不應該是“以己昏昏使人昏昏”。

三、立論

學會思考這些問題之後,還要對觀點進行表述。自己的觀點能不能寫出來,有的時候可以寫,但是有的時候不能寫,有的東西寫完以後發現是錯的,或者前人早已寫過,那就沒有必要寫了。這裏介紹四種表達自己觀點的方法。

第一,批駁法。批駁他人不全麵或者完全錯誤的觀點。年輕的時候要敢於批駁,批駁的文章不一定要發表出來,可以自立新論,權作練筆。但不要輕易批駁他人的觀點,要麼自立新論,要麼老老實實做學問。學問的路子很多,不一定非要和別人抬杠。如果有些人的文章實在太差,讓人忍不住想要批,那就要把握三個原則:第一,有理,要確立自己的觀點。第二,有據,即是觀點要有充分的根據。第三,有節,就是隻批文章,不批個人。批判的文章最忌諱從學術批判上升為人身攻擊,說人家治學態度不嚴謹、不懂得學術規範,這是不合理的。做學問要和做人一樣忠厚,不要輕易把別人罵得一塌糊塗。我們可以批判對方的觀點,但要就事論事,不要上升到人身攻擊的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