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讀書(8)(2 / 3)

第二,歸納法。這是文字學和語言學常用的研究方法。比如顧炎武總結出來的“反義字古音”,用的就是這種方法。歸納法有四個步驟:一要觀察,歸納一種現象,首先要對其進行認真觀察,初步假想出一個觀點;二要實驗,通過實驗證明觀點,這多用於理科;三要分析,即分析實驗結果是否必然指向自己預想的結果;四要歸納概括,通過多種現象的歸納,升華到共通的理論層麵。

第三,演繹法。演繹法能概括出一個觀點,這個觀點適用於所有的結果。歸納法和演繹法的側重程度,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化受科學的引導,常常使用歸納法,每當歸納出一個新的結論,原有的結論就已經失效了。中國文化則很大程度上是用演繹的方法。很多結論早在文明形成期已經確立,比如《黃帝內經》中介紹了很多中醫理論,後代人研究《黃帝內經》,發現大部分觀點已被前人說過,即使偶有創新,也不足以取代前人觀點。《史記》之後,也有不少史書出現,但它們都無法取代《史記》的地位。可以說,演繹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它無所謂科學與否,合乎一定道理就可以無限地闡釋。

第四,時序法。這是我們讀書時最常用的一個方法。“時序”兩個字來自《文心雕龍·時序》的篇名。時序法是把一個現象劃分為起源、興盛、衰退、蛻變四個時期,這是劉勰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流派及其發展脈絡的時候提出的。他還提出“振葉以尋根,觀瀾而溯源”,即是了解樹葉就要追溯這棵樹的根,看到波濤就要想到它的淵源。《文心雕龍·時序》總結了兩條規則:

有同乎舊談者,非雷同也,勢自不可異也。有異乎前論者,非苟異也,理自不可同也。

後代有些文學現象和前代相似,不是雷同,而是形式發生了變化。舉例來說,東漢末年有建安風骨,南朝也有類似風骨的詩歌,它們看起來相似,但是出現的原因並不相同。初唐山水詩和中晚唐山水詩的風格也有各自的差異。劉勰認為,後代文學和前代文學的不同,事實上不是文人有意識造成的,而是它們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隻是表麵稍有差異而已。

第五,比較法。這是當代學術研究中常用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兩個前提:一是必同必異,不必比較。兩種現象完全相同或者完全不同,就沒有比較的價值。二是兩種現象沒有共通的基礎,也無法比較。使用比較法首先要注意這兩個前提。那麼,比較法應當如何運用呢?第一,比較共同點。第二,比較相異處。比如盧梭的《瓦爾登湖》和莊子的學說都追求自然,這兩種學說就可以比較其相似點和相異之處。再如王維和孟浩然,他們都是山水田園詩人,但也都有自己的特點。孟浩然看到了山川的寧靜,所以他好寫山川之美,但是孟浩然一心想當官,而一輩子也沒能當上官,所以不得不寄情於山水。王維則不然,他是一直在當官,厭倦了官場,轉而悅心於山水之間,想盡辦法用山水田園之美來消解官場的喧囂。王維受佛學影響比較深,山水田園的寧靜、空無和安逸,是他人生哲學的一種表象法。孟浩然寫詩則從世俗的眼光看山水,缺少禪靜,他的作品顯露了他一直在等待做官的機會。王維則是向往一去就不再回來,把世間塵俗甚至自己全部忘掉。他們二人的區別很值得我們思考,比較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從而確定優劣是非。

做比較應當從哪些方麵入手呢?第一是比較起源和原因。同樣的結果,可能會有不同的形成原因和發展過程。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差異,比如多餘人、吝嗇鬼的形象,在中國小說和西方小說中都有;有的是內容事實不同,比如《三國誌通俗演義》和《三國演義》,兩部書記載的事實有些不同;有的是理論方麵的差異,要注意思考問題角度的區別。第二是比較優劣,定高下之分。第三是比較影響。比如《紅樓夢》產生的時代晚於《金瓶梅》,我們可以試著分析《紅樓夢》有哪些方麵受到了《金瓶梅》的影響,以及《紅樓夢》對後世小說的影響。再如《山海經》中有很多博物方麵的內容,清代產生的《鏡花緣》也有不少海外遊曆的描寫,二者可以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