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治學(1)(1 / 3)

對於人之為學,《禮記·學記》裏論述很詳盡,它指出了為學者應警戒的“四失”: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第一個誤區是“失則多”。多即是貪多,就是說人學習往往易於浮躁,想一下子窮盡天下所有的學問。學問無窮盡,貪多浮躁的結果往往是一事無成。古話講得好:“大道以多岐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列子·說符》)大道的叉路口越多,羊就容易丟失,就越難以尋找。而學者如果什麼都去做,頻繁地改換研究對象,就容易失去了學者的生命價值,沒法做出學問來。

第二個誤區是“失則寡”。不能貪多浮躁,涉獵範圍太窄、過於單一而孤陋寡聞也不行。我在前麵反複講,人一定要把知識變成自己的一部分,不要把自己局限到某一個特定的學科裏麵,一定要開闊自己的眼界,適當的關注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發展。一個人要想做好學問,必須把握相當廣博的知識,才能夠厚積薄發,學問的根基才能紮牢。廣博並不就是貪多,貪多失於太雜,廣博則更多要求在相鄰的學科裏麵汲取營養。

第三個誤區為“失則易”。有的人做學問不往深處鑽研,往往隻是在表麵做文章。古代有一個笑話嘲笑這類人,講一個人學習沒有恒心,其學劍不成改學書,學書不成改學音樂,學音樂不成就改學醫。學醫倒是下了一定要堅持學會的決心,三天之後感覺成功了,恰逢自己有病恙,於是開了一劑藥方吃下去,結果一命嗚呼。所以說,為學一定不要浮於表麵,以不懂為懂,那樣不但一事無成,還反而可能造成大錯。

第四個誤區是“失則止”。為學淺嚐輒止是不行的,學問沒有盡頭,向學也沒有停止的時候,正如古人說的那樣,即使衰老了為學也是“秉燭之光”,這是照耀人生的東西。學習不能堅持,卻以糊弄為能事,一旦形成了習慣,這一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毀掉了。我一直講,能成就大事或能做些事的人,不在於聰明才智,而在於堅持。不怕慢,不怕笨,隻要堅持做就會有成績。這裏講的“止”,不僅僅是行為上的停止,更多的是心裏缺少了上進,放棄了追求。

讀書和做學問的目的,是要把知識與道理都變成自己心中的、行為上的東西。程頤說:“餘非有智識之人,餘能由學問而求知識者也。”講自己是靠在學習中思考,增加了自己的知識,而深層的含義在於,他是在講人的知識和智慧,是通過苦苦的探索獲得的。我們要明白,人的聰明不是來自知識,而是來自對知識的探求。聰明是日積月累的結果,人的智慧,則是在求知識的過程中慢慢發展起來的。

“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顏氏家訓·勉學》)讀書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開心”,即通過讀書,能讓自己內心完全打開、不斷放大,用心涵養萬物。天下的萬事萬物及其道理,自己的內心都能非常清楚,對於種種的人情世故,心裏也就很明白。第二是“明目”,就是通過讀書來擴展自己的視野,從而使自己成為有眼界、有格局的人。人讀書而“開心明目”,歸結到最後還是要“利於行耳”,讀書到最後一定是要致用的,要用來利於人的行為舉止。

第一節持恒

為學,很重要的一點是堅持。“學若牛毛,成如麟角”的原因,就在於很多人缺少了持恒之心。大部分失敗者都是跌倒在黎明前,而成功者往往是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咬緊牙關走了過來。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坎坷都是要淘汰下去一批人的,這是社會自身的選擇機製,優秀的人、有成功潛質的人,隻有通過持久的努力才能最終達到成功的境地。求學正是如此,我們要勇敢地麵對知識上的困惑、學術上的難題,在困惑、艱難的時候也堅持下來。學習應該當成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每天像吊嗓子一樣去反複練習它,不厭倦地把它變成自己的一種內在修養方式。當學習成為自覺行為的時候,在知識層麵上就是無敵的了,正如當仁愛紮根內心,精神境界就無比寬廣一樣。

一、善學

孔子說:

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自己整天不吃飯,不眠不休地去思考,好像是沒有用處的,不如好好地學習。這告訴我們所有人,為學在於實踐,必須是踏踏實實地做才行。

求學大抵有兩個傾向:一種傾向是思而不學,對很多問題苦苦的思索,但就是不能補充知識來解決它,這隻能是無益之思。另一種傾向就是隻知道苦學,卻總沒有自己的見識和見解,這也隻能是無用之學。孔子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我們要在學習中細思,也要踏踏實實的去學,思和學是要結合起來的。但堅持不斷地學習還隻是基礎,朱熹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