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治學(1)(2 / 3)

無一事之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各求其中節,此所以為難也。(《朱子語類》)

天下的萬事萬物都在給我們造就學習的機會,每時每刻都是我們學習的時間,無論何地也該是我們學習的處所,但能做到這些而得到人生益處的人,實在是太少了。我們一定要從麵對的困難中,從日常生活中去尋求辦法、學習知識,讓這種時時的學習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發明家的優點是,他們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發現了問題,然後用其專業知識予以了解決。在理論研究中也是如此,比如人文社會科學中就有很多問題等待著去突破,以教育學為例,諸如教育不公平、教育資源配置、教育風氣不正等,都是關係很大的問題。我們就是要在生活中堅持求知、堅持探索,才能使自己的為學與知識有實際的用處。我們常說:“學問貴細密,自修貴勇猛。”所以我們求知的時候,一定要從最細微處體察。讀書就該選一些好書慢慢地讀,細細地思考,把它融入自己的骨髓裏麵。“密”就是講自己的心思,正因天下萬事萬物,都是錯綜交織在一塊的,隻有為學的心思細密了,對書中的微言大義也才能想明白,對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也才能體察深刻。我們講為學宜要持恒,在於其為精思的基礎,在於其是對生活的深刻體悟,非堅持而不能長進。

為學要持恒,就是為學之誌向的持恒,因為“誌”為“帥”、為指導。王陽明*是明朝的大學問家,深悟其中之理,他在《悟真錄》中講:

*王陽明(1472—1529),即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子,諡文成。精通儒、釋、道三教,是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

故立誌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誌之事也。

這是為學與立誌的相互關係。要想在為學上持恒長之念,就一定要確立自己為學的誌向。正如我們以前講的,一個人必須有鳳凰高翔九天的大氣象、大誌向,為學之事才能長久。人生於世間,就應處於一個進步的過程,且是不進則退的痛苦過程,假如沒有大氣象、大誌向,人就很難堅持走一條艱苦的、向上的路。王陽明教導自己的學生:

凡學之不勤,必其誌尚未篤也。從吾遊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仰為上。(《教條示龍場諸生·勤學》)

在陽明先生看來,一個人學習不努力,原因在於他為學的誌向還不篤實、不堅定。要能夠真正在求學之路上有所成就,其實不在於聰慧與否,而是在於要有發奮的精神,隻有對學問由敬畏而生嚴肅謙遜的向慕,才能終有所成。所以王陽明說,要跟從他學的人,不看他天性是否聰明,也不看他思維是否敏捷,主要看他是否勤奮、是否謙虛,是否有堅定的向上之念。勤奮而且能堅持追求向上,這樣的人的前途才是未可限量的。

持恒為學者,總是能表現出來大氣象、大格局,也往往是能自樹立的人。章太炎**先生講:“學問須有自己意思,專法他人,而自己無獨立之精神,大為不可。”要想堅持做學問,就要做有價值的學問,這樣才值得為之堅持不懈地努力。為學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有獨立的精神,不要一味地去學別人。比如練書法,開始照著帖子練,到一定的時候就要超越其上,專事模仿是不能樹立的。沒有獨立的精神做研究、做學問,即使有誌向堅持,也沒有什麼滋味在了。

**章太炎(1967—1936),名炳麟,字枚叔,號太炎。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學者,研究遍及經、史、子、集各部。

學者分四種:第一流的學者,有開辟之功,能以一己之力開辟新的研究領域、開辟一種新的研究方法,這樣的學者往往是曆史創造的,很難得。第二流的學者,能把某一領域的研究往前推進一大步,使這一領域的研究能夠更深入、更紮實,這還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功勞。第三流的學者,是那種能夠填補空白的人。因為人文學科所謂的填補空白,不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空白,有的是他人已經研究過但不深入;有的是價值很小,大家不屑於研究的。這一種學者就是在已經建成的大廈上再加一塊磚瓦,完善一下,但並不是關鍵的添補或修繕。第四流的學者,就是混碗飯吃,把做研究、做學問視為職業,他們往往是人雲亦雲、亦步亦趨。其研究的材料、觀點、方法都是毫無缺漏的,沒有任何可使人指摘的地方,但他們的研究成果是一點價值都沒有,對整個學術界來說也是可有可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