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治學(1)(3 / 3)

我們為學,一定要有自樹立的誌向,一流學者不可妄求,二流與三流總是不要妄自菲薄的,一定不要放鬆要求,淪入四流的境地。古人言:“學問以澄心為大根本。”(明·呂坤《呻吟語》)努力純粹自己的追求,不要把學問視為追求利祿聲名的工具。學問是靠心來做的,要用自己全部的身心去做。假如隻是把它視為工具,必然不能長久的堅持,也難以有什麼成就可言。讀書做學問的目的,還是要提高自己的修養,學問可以做不大,修養一定要提高。讀書多,義理明,自己的精神氣質都會發生改變,這就是修養的問題。我們持恒為學,就在於其終究是樹立自己品行的途徑。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的字裏行間,不是包含的知識,而是灌注著自己為學所領悟的“道”,是修身之道、學問之道、為人之道,一定要慎之。

二、博學

《中庸》中說: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以此行之,才能得到持恒求學的真價值。“博學之”,是講學問的基礎一定要厚實,要通過堅持學習,讓自己的知識豐富起來。做研究就是要讓自己掌握的基本理論紮實起來,對自己所學領域的基本常識一定要明了於心。比如學中國文學的,對於整個中國文學發展的脈絡就要很清晰,心中要有一部文學史存在;學曆史的,心中要有一部中國通史。在本領域之外,還要能涉獵相鄰的範圍,擴大視野。不能因為自己所學的是魏晉文學,就對其他的時段茫然無知,也不能因為所學的是古代文學,就對現當代文學置之不顧。學古代文學不懂文藝理論,學語言學的不懂文學作品,這樣的知識基礎是很淺薄的。

“審”即是詳細,“審問之”就是要對自己所學的對象多問幾個為什麼。看一本書,腦子裏一定要有所思考,其內容如何?哪一句話最精彩?自己是否同意書中的主要觀點?為學就是要養成這樣的一個“審問”的習慣,讀一本書才能吸收一本書,知識才會不斷地增加。

“審問”之後一定要“慎思”,並且還要“明辨”。因為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超越書本,吸收養分的目的在於豐富自己、提升自己。讀完他人的文章,一定要考察書中的線索、脈絡,總結他人學問的特點,自思用同樣的材料,自己能不能做得更為高明。比如看到一本研究《論語》的書,就要慎思對其結論是否讚同。如果讚同,要理出他論述的邏輯,要闡明“自己用同樣的材料能不能說得更透”、“邏輯上是不是可以更為嚴密”、“是不是還有未盡的可以補充之處”等類似的問題。一個人隻要用心思考,就能發現任何一個學科都會有很多問題是沒有得到解決的,而是否有成就的關鍵就在於自己能不能慎重對待、能不能細細分析辨別、能不能更為努力地去堅持解決它。

最後一點為“篤行之”。對於做研究的人其有兩個含義:一是在學習和思考的同時,要能夠把自己的所思寫出來。談了很多高論,卻沒有形諸文字,是不行的。不要隻是能夠做空頭學問家,隻有寫出來人的思路才清楚,也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成果,這樣為學才有價值。二是要把自己學到的道理、道義都用在實際中指導自己的行動。即是知行合一的道理,每悟出一個道理來,就要使之用在現實的生活中,而不要把這個道理變成空空的理論。“學而時習之”,不單單是要我們時時的複習知識,還是要我們時時的運用那些知識。所以說“持恒”不僅僅是人學習、求知識的一個方法,同時也是如何做人的一個方法。

三、勤學

前人論述為學須持恒的例子還有很多。“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堅持不停地去做,金石之質地都能刻鏤雕琢出花紋來,為學的堅持,功效就在於此。學問之功,貴乎循序漸進,經久不輟。循序漸進即是由易到難,而最重要的是要能“經久不輟”,不能有一日之偏廢。曾國藩是中國曆史上很知名的人,我們一直引用他的話,因為講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到他就到了盡頭。他講為學持恒雲:“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不以昨日耽擱而今日補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預做。”(《曾國藩家書·修身》)這是他講給孩子們聽的,很切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