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治學(2)(3 / 3)

第二節養學

在治學階段要學會獨立思考,能從大家習以為常的地方發現問題,並主動尋找答案,再用規範化的語言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實現由文學愛好者到文學研究者的轉變。作為一名合格的文學研究者,應該具備哪些素養呢?

一、知識素養

所謂知識素養,就是對本學科的一些基本知識做到成竹於胸,這是文學研究最基本的前提。

第一,文獻。文獻是進行研究的對象。比如說,有的同學喜歡李白,那麼《李太白全集》就是他的基本文獻;有的同學喜歡蘇軾,那就要讀蘇軾的全集;有的同學僅僅喜歡研究蘇軾的詩,但也要讀蘇軾的全集。因為我們要研究某一位作家的某個局部,就首先要研究這個人的全體。現在有些同學的文獻功底還有欠缺,論文開題報告中所列的文獻,都是照著網上論文的文獻抄來的,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如果真正想做學問,就需要自己親自去查找。比如有的同學想要研究《文心雕龍》,首先就要查《文心雕龍》有幾種版本,每種版本的特點分別是什麼,哪個版本是我們最常用的,這些情況都要做到胸中有數。有的同學喜歡《楚辭》,首先要讀洪興祖的《楚辭補注》;其次,要看朱熹的《楚辭集注》;如果要成為一名研究者,就還要讀《山帶閣注楚辭》、《楚辭音義》等相關文獻;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知道《楚辭》翻譯的版本、《楚辭》的研究大家都有哪些。這都是基本的文獻訓練。有的同學喜歡唐宋文學,首先就要讀唐宋文學的作品集,如《唐人選唐詩十種》等典籍,僅僅會背《靜夜思》、《登幽州台歌》這樣的詩是遠遠不夠的。

第二,基本概念。基本的概念主要指古代文學研究領域中的一些合稱、並稱等,像初唐四傑、大曆十才子、前七子、浙西六家等,這些流派都包括哪些人,我們要做到脫口而出,因為這些是建構自己知識體係的一個前提。一名古代文學的研究生,至少能夠做到按照時代的先後順序說出100個先秦到清代的重要作家,這都是最基本的常識。另外,我們也常提到一些特有的術語,比如風雅頌、詩六義、盛唐氣象、建安風骨、山水詩派、田園詩派等。這些概念大家在本科階段都曾經背過,但到了研究生階段,就要能夠講出一番新意來。有的同學一提到山水田園詩派,就說陶淵明的詩風是自然,孟浩然的詩風也是自然,王維的詩風還是自然,這就說明我們的概念很匱乏。在本科階段可以這樣去背誦,但是到了研究生階段卻不行,我們要能夠分清孟浩然和王維的區別;同屬豪放詞派,也要分清蘇軾和辛棄疾的區別。總之,要能夠清楚兩個風格相似的詩人之間的差別在哪裏。舉例來說,孟浩然一生想入仕,但又鬱鬱不得誌,因此不得不寄情於山水,他是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待自然的,放不下這個世界;王維則受佛學影響較深,詩中流露出忘記塵俗的寧靜和安逸,處處是放得下的平淡。蘇軾豪放,是因為他心中有一種曠達的情懷;辛棄疾則是一位大英雄,抒發的是英雄的豪言壯語。再比如,明代前七子和後七子有共同的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他們的觀點也不盡相同,李夢陽和何景明就曾在如何學習古人的具體方法上發生過爭論。公安派的三袁兄弟,都持“代有升降,法不相沿”的主張,要求文學要創新,反對複古。但時代稍晚的袁中道,則對袁宏道前期的主張做了些修正,重新提出要向漢魏唐詩學習,注意法度。像這些深層次的差異,我們要在研究生階段分辨清楚,不要模棱兩可,含混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