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文和民俗知識。我們在讀《尚書》等古書的時候,會發現其中記載了很多奇怪的天文現象,這是因為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非常發達,一般老百姓都懂得不少天文知識。《詩經·七月》中寫到“七月流火”,這是說大火星往西走,天就開始轉涼。但現在的人多不知道這個含義,誤以為就是指七月的天氣十分炎熱,如同火烤一般。《詩經》裏還有一些說法,如“三星在戶”,“三星”指的是參星,而不是三顆星;“戶”是門前的意思。杜甫有句詩形容相見之難:“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贈衛八處士》)。因為參星和商星此出彼落,永遠沒有相見的機會。《太平禦覽》中記載“天再旦”,意思是太陽出來以後又下去了,過不久又出來了,這其實指的是日食。根據農曆曆法,日食基本上發生在農曆的正月初一,月食則基本上發生在農曆的正月十五,這是地球自轉和公轉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們在讀書的時候看到書中記載有日食或者月食,就應該知道那天不是正月初一,就是正月十五。這些都是基本的天文學常識,如果不了解,就很難理解古人的意思。
另外,值得注意的還有民俗知識。在研究古代文學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很多有關民俗的描寫。比如上巳節俗稱“三月三”,很多詩作中都會涉及。元宵節在唐朝初年才普及到全國,那個時候往往稱其為上元燈節,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都要放假,大家晚上一同放煙花、吃元宵,所謂“上元開宵禁”。從那以後,晚上開宵禁就變成一種習俗。除了一些傳統節日外,還有一些日子也非常重要,比如古詩中經常會出現“人日”的說法,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中國古代從正月初一到初七都有一個小占卜,順序依次為“雞、狗、豬、羊、牛、馬、人”,正月初一稱為雞日,如果這一天陽光萬裏,天氣晴好,說明今年適合養雞;如果初二天氣好,就適合養狗,以此類推。而如果正月初七天氣很好,就說明今年不會有瘟疫。所以,正月初七這一天對老百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現在農村一般都比較重視正月初五,叫“破五”,這實際上在是唐朝以後,佛教對中國節日的改造。
三、學術素養
所謂學術素養,就是從事學術研究必須具備的基本修養。那麼,研究古代文學,必備的學術素養有哪些呢?
第一,文獻閱讀能力。良好的文獻閱讀能力,能使我們把一篇文章讀明白。具體來說,隻要我們讀到某篇文章,就要把其中的字義和典故研究清楚。比如,駱賓王的《詠鵝》中有一句“曲項向天歌”,什麼叫“項”?為什麼不說“曲頸向天歌”?因為,“項”指代的是脖子後邊,“頸”指代的是脖子前麵。東漢的董宣被光武帝稱為“強項令”,說的是脖子後邊很硬,不肯低頭,而不叫“強脖令”。再比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婦孺皆知的詩歌,實際上,這首詩的意境來自屈原的《遠遊》:“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陳子昂對其重新進行了解構。作為研究生,要對這些知識做到胸中有數。
除了文章中的字義和典故外,現在接觸的很多成語,如視死如歸、自相矛盾、掩耳盜鈴、南轅北轍等,也都應該知道它們的出處。比如說,在先秦的很多寓言故事中,做傻事的都是宋人和鄭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這是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商人眾多。周朝的文化不及商朝,雖然滅掉了商朝,但周人麵對商人的文化優勢,卻有一種抵觸心理,因此他們要在輿論上打擊商人,這是輿論戰。由此可見,周朝遺留下來的典籍中,對商朝的責罵和誹謗並不一定都是真的。所以,我們讀書的時候一旦遇到問題,即便不是大問題,也要詳加考慮,以鍛煉自己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邏輯思維能力。寫文章的時候要有基本的邏輯概念,知道文章應該寫哪些內容。這就好比我們給人指路,從東北師範大學到火車站該怎麼走。我們應該先說東北師大位於什麼地方,火車站位於什麼地方,具體應該怎麼走,這是基本的方法。但很多同學卻不這樣去寫,卻總是喜歡從頭說起,不管研究誰都從生平開始。實際上,如果有些生平已經成為大家所公認的常識,就沒必要去研究了,做論文非常忌諱這樣的麵麵俱到,我們要做的就是直接把問題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