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要明確自己的邏輯起點,並在此基礎上,一步一步地分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最終得出結論。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需要我們有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不論證明什麼問題,都要先考慮清楚它的前提條件、必要條件、充分條件是什麼。隻有充分考慮清楚且具備了這些條件,才能順著自己的邏輯寫下去。
有的同學寫文章喜歡兜圈子,不知道應該如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采用三段論的寫作方法。具體來講,就是把文章分為三小節,前兩節各證明一個問題,第三節對這兩個問題進行總結,這是論文的基本模式。除此外,我們也可以使用“起、承、轉、合”的格式:第一節為起,點明研究的問題是什麼;第二節為承,講述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第三節為轉,把另外一種可能性排除掉;最後一節為合,得出結論。這是一種遞進式的寫作方法,包括四個基本的步驟。當然,如果其他的可能性,在另外幾個部分中已經排除掉了,第三步也可以省略。還有一種並列式的寫法,這種寫法往往把問題的答案分為幾種可能,每一種可能分別占用一個小節來論述。其中,在每一節內部,為了闡述具體的觀點,也可以用起承轉合的方式。同樣的,在起承轉合敘述模式的內部,也可以使用並列式進行闡述,這些都是基本的行文邏輯。
剛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同學,在寫論文的時候,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句與句之間不連貫,缺乏邏輯關係。這就要求我們在構思文章的時候,先把文章的概要寫出來,明確每一節分別介紹什麼內容,確定每一節的內容之後,再思考具體每一段要闡明什麼問題。這樣如同剝筍一般,層層深入下去。一般來講,第一段如果得出一個結論,那麼第二段就要從這個結論開始寫起,依次順延。所以,論文中有些表示順序的語言,像“第一”、“第二”、“然後”等,都是可以用的;如果需要補充的話就可以說“值得注意的是”,“需要補充的是”,或者“需要強調的是”,然後再把觀點重新闡述一遍。有些觀點比較難以表達,我們可以先簡單介紹,然後用“換句話說”將想要表達的意思朝深處挖掘。這些都是行文的基本方法。當然,邏輯常識是學會行文的一個基本前提。從論文的某一篇,到其中的某一節、某一段,甚至是某一句應該說什麼,都需要我們去建構。隻要把邏輯結構確立清楚,寫文章就如同行雲流水。不過,架構良好的邏輯體係是以掌握基本的常識和概念為前提的,如果缺乏基本常識,文章邏輯體係即便再明晰,也是空談。
第三,文字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是需要長期訓練出來的,它需要基本的語言功底。在論述問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去掉遊移的毛病。最高明的文章寫法是“老吏斷獄”,即一下子抓住文章的要點,用簡潔的語言把複雜的含義表述出來。在詩歌研究領域,這種手法又被稱作“截斷眾流”,意思是,當大家為某個問題各持己見、紛爭不休的時候,有學者隻用兩三句話就把問題講清楚,讓其他學者心服口服。
在寫作訓練過程中,首先要有“老吏斷獄”的判斷力,準確地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然後,在表達的時候能夠“截斷眾流”,用簡明的語言把看似繁複的觀點表達出來。為了達到這樣的境界,我們可以試著寫寫書評,每讀一本書或者一篇論文,都可以試著寫一則摘要,用三五句話把文章精華的部分提煉出來。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論文寫作是一個考據的過程,這就像我們做幾何證明題一樣,明明知道答案,還要想辦法去考證,證明答案的合理性,證明其他觀點都是錯誤的,而不是僅僅依靠直觀的判斷。
總之,寫文章首先要有“老吏斷獄”和“截斷眾流”的境界,具備基本的文字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培養自己文章的情采,試著把文章寫得生機勃勃,充滿機趣。論文並非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樣呆板教條,它是可以充滿才思的,所謂神來之筆,正是如此。比如錢鍾書這樣的一流大家,他們的論文就顯得很睿智,能夠在看似毫無關係的兩個細節中建立起一種邏輯關係。
這裏補充一點,我們閱讀某位學者的論著,也要根據自己的才情進行選擇。比如上麵提到錢鍾書,缺乏才情的人一般很難讀懂他的文章,不知道人家為什麼由甲觀點得出乙結論,而睿智且有文獻功底的人一下子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我們要根據才情選擇自己喜歡的學者,試著在某一個領域內,紮下一個根。具體來說,如果我們研究李白,除了要讀李白的全集,還要讀研究李白的相關論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找一位研究李白的學者,通過閱讀他的全部著述,摸索他的研究思路,知道他是怎麼做學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