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朱子全書》中也講了同樣的道理,言曰:
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一至於此。
思考的過程就是舉一反三的過程,死記硬背的讀書與學習是沒有意義的。研究者要在探究事理的根本上下工夫,在融會貫通上下工夫。我們的時代要求的是創新型的人才,而要能創新就是要會獨立的思考。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正是這樣的思考能力。要想成就自己的事業,成就自己的理想,要能在工作中做得出色,就要培養自己獨立求知、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書中、在老師處,不要隻是得到一條魚就心滿意足,要能學會打魚之法才欣然自喜。古人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為此而發的。
治學得益於深思,並做出有價值的成果,就要在打破成見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見識,解放自己的思想。朱熹言:
濯去舊見,以來新意。(《朱子語類》)
隻有把條條框框都打破了,才能在研究的領域裏做出新的格局來。袁枚也講:
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續詩品·尚識》)
學問像弓弩一樣,是培養才情能力的基礎;而才情能力之箭,又必須靠見識來引導,方能正確地運用到解決問題上來。像中國古人講史學,要做良史不但要有史才,還要能有非凡的史識。沒有見識,做出來的研究成果對社會、對未來也不會產生什麼好的影響。
要想增加自己的見識,就應該到社會上多接觸一下現實,看一看下崗職工的生活,看一看農村孩子的教育,隻有這樣才能有一種深沉的關照感,才能引發深沉的思考。讀書絕不是從字麵到字麵,從書本到書本,見識也不是完全能在書本中培養出來的。自己沒有現實生活的感受,沒有充實的感情投入,沒有深沉的責任感,思考就是無力的,也不會影響到他人。“思則睿,睿則聖。”(宋·周敦頤《通書·思》)讀書而思考的人,不但能變得睿智,而且最終還能達到聖明的境地,這就在於真正的思考是對現實的深沉關切,是在不停地培養自己的擔當與責任感。能夠在讀書時心懷天下,關心民生疾苦,這樣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種為人見識的擴展,是自身德行的完善。一味死讀書,卻不因之思索到現實的問題,讀書就失去了意義。
二、善思
學問大致分兩種,即曆時研究與共時研究,這也是現在科學研究的兩個範式。尤其是人文社會學科中,曆時研究主要是要找到一個事件、思想在整個曆史發展中的線索、過程和作用;而共時研究則是要探索不同的事件、思想在相同曆史背景下的結構狀況,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交替和變異。我們讀書做研究,就要既能從橫的線索上思考,也能從縱的線索上思考,這樣才能探明一個問題在整個學科曆史中的定位。
若想把學問想清楚,把書中道理領會明白,就要能夠從古至今、從此至彼地思考問題的全貌。思考就像泉水一樣,我們既要不斷地疏通,也要不斷地擴充,這樣才能使之越來越新。讀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思考提高研究的針對性,拓展研究的思路和領域。有時候思考就如活水,是沒有固定角度可言的,要能在整個學問中縱橫捭闔。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思想,人的一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成果的年齡,基本上為30~50歲,50歲之前還不能培養出自己學術思考的能力,再之後就趕不上時代的需要與要求了。理科做研究,能出重要成果的基本在30~40歲;文科稍有不同,可以延伸到50歲。做學術研究到很成熟的層麵,就是在靠經驗思考,靠經驗進行研究。我們正是智力活躍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地在培養思考習慣和積累經驗上下工夫,為長久的研究打下基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蘇軾《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有一些書需要翻來覆去地讀,有一些理論需要日積月累地揣摩,每一次都要能從舊材料中思考出新東西,從熟習的思維中再開出新的途徑來。熟讀深思之後,那種心得隻有自知,也將是大有裨益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