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能夠如此?就在於天地物理是一樣的,社會人情古往今來總有不變的地方。正如我們現在都很喜歡傳唱的流行歌曲,不單是現代社會有,明清的人也有自己的流行歌曲,上溯至宋、唐、漢一直到先秦,其時的人也都有自己時代所喜歡的歌曲。而且我們考察曆代民歌的主題,會發現這些歌曲有著共同的關注,即人們的愛、恨、別離之情,這是千載以來都不變的。先秦的《詩經》裏唱“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現代歌曲裏也有諸如“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他一起慢慢變老”之詞;漢代樂府舊題有“行行重行行”,翻成現在歌曲中的詞語就是“走走走走,走啊走”。不但情理相同,詞句都差不多。
再比如我們做曆史研究,會發現漢代有一個典型的現象叫“崇妻黨替母黨”。因為東漢後期的幾代皇帝,即位時候都比較年幼,不能處理政事,往往是由皇太後代為掌權。皇太後掌權,就必然要依仗自己家族的勢力,重用的親信往往是自己的弟弟或哥哥,也就是皇帝的舅舅們,此為皇帝的母黨一係。而當皇帝漸長,親政以後就要把權力奪回自己手中,這時候其依仗的往往是自己皇後家族一支,把舅舅家的人趕走。這種現象在曆代都很明顯。再來觀察我們自己的家庭關係,年幼時候一般是和自己的舅舅親近,而結婚以後就會逐漸疏遠了這種關係,開始和自己的大舅哥、小舅子們親近起來。研究古代社會關係的時候,對於有些現象要做一種深層的、人文的思考,不要隻是看到了政治的權謀。曆史雖是已經死亡的曆史,但它同樣是幾千年前、幾百年前那些有血有肉的人們創造出來的,這一點是要深知的。故而研究社會發展,就要能夠深思各種現象,並把握到其中蘊涵的那些古今相同之理,做到能以近知遠、以今知古,方是能體會大道之士。
“以一知萬”是另一種大用處。北大有一處地方叫勺園,就是取一勺之水能窺天下之水的道理,即有“以一知萬”的意蘊。《華嚴經》上講: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
“以一知萬”是中國人思維的一個特征,古代講觀人,是在細節處著眼,認為一個最不經意的細節就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本質特征,這也是同樣的道理。做學問也是這樣,一定要能夠通過深思達到“以一知萬”的境界。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思考問題要從小的地方著手,入口要小,挖掘要深,容量要大,這是為學的一個訣竅。
舉例子來講,讀曆史書就能讀到東晉有一句民謠,叫做“王與馬,共天下”。一般人讀到此處可能就忽略掉了,不會去細究一句民謠的內涵,但是田餘慶先生就能由此切入,聯係到魏晉的門閥製度而做出了一個很大的成果,最終寫出經典的曆史研究著作《東晉門閥製度》。所以我們讀書要廣博,但是思考一定要從小處、從精細處著手,這樣才能由一斑而窺全豹,達到“以一知萬”的高境界。
“以微知明”,即是我們常講的“見微知著”的道理。在每一個小細節處都能不輕易放過,從而加以細細琢磨與思考,就終將洞曉到整個事物的影響或結果;或者是能在領略到學問的一點微妙之義理後,就能循此而不懈深思,也終將能探究到學問的實質與發展趨勢。《韓非子·說林上》說:
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能從一個微細的地方,察覺到大的曆史線索或曆史發展方向,這就是聖人的境界。我們做學問即是如此,科學研究亦是如此,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在細微變化中發現大的規律。這都是能深思的大用處,也應是我們深思所要追求達到的境界。
第四節明理
我們講為學之道,持恒為長久堅持的要求,讀書為擴充知識的要求,深思是精於理解的要求,而其最終都要歸結到一個目的,即是明理。隻有在為學過程中明事理、明人理、明社會之理,才能把為學與人事、社會結合起來,才能使之有所用途。清人彭兆孫言:
讀書為明理,明理為做人也。
在明理之後,是有著對於人身修養的要求與期許的。
一、物理
陸九淵講出了讀書為學須明何種“理”。他講:
讀書須明物理,揣事情,論時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