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治學(6)(3 / 3)

人要想做多麼成功的事業,就得有多麼高的修養、多麼大的格局,就得有多麼開闊的立意和多麼堅定的誌向。一定要明白走上社會以後,自己就已經是一個要完全對自己負責的人,有些話不得不說,有些事不得不做,要有夠開闊的格局才能承擔這一切,才能在社會中安身立命。讀書的時候,一定要在如何做人做事處多多用心,在整個性情與思路改變以後,能夠時刻自覺地完善自己,他才能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一個能夠成就事業的人。

鄭板橋說:

善讀書者,曰攻曰掃。攻則直透重圍,掃則了無一物。(《隨獵詩草》)

“攻”是講要在不懂處深入鑽研,“掃”是講要廣泛地涉獵。善於讀書的人,對於書中那些觸動了自己內心的知識,對於那些正契合自己所思所想的道理,就一定要想辦法使之變成自己的行為,使之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

善讀書者,即是要有把天下道理窮盡的雄心,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努力。宋代張孝祥有一首詞叫《念奴嬌·過洞庭》,其中有句雲:

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

為學者對於研究領域中的書要全部找盡,猶若“盡挹西江”;而後就是慢慢地琢磨、思考,猶如“細斟北鬥”,然後從其中找出一條可供自己研究參考的思路來。“萬象為賓客”者,就是講學問最終可以做到觸類旁通、處處逢源的佳境,一切材料都可以觸發自己研究的靈感與思路,都可以被自己得心應手地運用。前麵也講,為學求知並非是靠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感受,能夠用心為學,以“攻”以“掃”地直透所有的道理,就能進入“萬象為賓客”的佳境。

讀書如果能使自己氣質變化,這樣的讀書才算是有結果。變化氣質是要用心去體悟道理,“攻”也罷,“掃”也罷,都是要在書中探尋到於自己有利的道理。我們讀《論語》,就能知道孔子是很懂人情物理的。《論語·憲問》中記載: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中國文化中常講“以德報怨”,往往是聽起來很高雅,仿佛胸懷很博大的樣子,其實這是不符合人情的。“以德報怨”,就類似於《聖經·新約》中“有人打他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的精神,這是宗教的行為,怎麼能要求所有的常人來這樣做呢?孔子回答得好,就是要“以直報怨”。如果有人對他有所怨恨,自己要首先反省本身有沒有不對的地方,能夠感覺問心無愧,那就不要理會這種怨恨,就要堅持自己的行為。自己若是正道直行的君子,時日長久了,他人也就會明白,同樣正直的人會因意識到誤會,而消解掉不必要的怨恨,而如果對方是小人,那就讓他怨恨去吧,因為君子與小人本就是不同道的。以公平正直來麵對怨恨,以恩惠來酬答恩惠,這才是合於人情物理的。若不如此,隻是一味講“以德報怨”,對於《老子》中“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的質問,又作如何回答呢?

我們這一講是為學之道,其中道理很深,因為為學並不僅僅是讀書求知識之道,其實際上還是修養心性之道,是完善自我之道。韓愈說: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

這可以作為我們為學上一個總結性的告誡:

第一,要時時追求擴大自己的知識,要視廣博為能,以有未知之事、有未聞之理為恥。讀書還要慎思、深思,對書中道理絕不朦朧放過,要探究出其中的深義才罷休。

第二,要能時刻檢點自己是否有自滿之心、懈怠之心,要警醒自己學無止境,古人尚且有“秉燭”之喻,今人怎能易於自滿自欺呢?而對於已經學到的知識,要自我反省是不是沒有努力去踐行,是不是不能把已經明白的道理變化為自己的行為,一定要避免學而無功

的事情。

第三,為學之道就在於完善自我心性上。“學而不化,非學也”,“化”即是每學到一個新知識,每理解一個新道理,都能使之內化在自己身上,漸漸地自身也就可以被這些知識、道理所“化”,自己的心性、修養、行事都能合於天地至理,合於社會人情,這就是我們為學所最終要達到的境界。

做學問,要明理;明理,才能做到清通簡要,才能具有學問的氣象。我非常喜歡業師袁行霈先生的一段話,以此作為結尾吧。

學問的氣象,就像釋迦之講法,就像霽月之在天,莊嚴恢宏,清遠雅正,不強服人而人自服,無庸標榜而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