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悠悠千古三家村(代序)(3 / 3)

我們說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果隻有孔子一個人,絕對是談不上博大,也談不上精深的。倘若如此,我們這個文明古國,我們這個泱泱大國,我們的巍巍大中華,還有什麼可談?

我們常說起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的“儒文化圈”。許多人都以為,儒文化圈裏隻有儒學一家。其實,這個圈內的各國各民族,對道和禪同樣信奉。“儒文化圈”隻是代名,總體來說,還是“三家村”文化圈。

禪宗對中國文學藝術影響很大,這是有目共睹的。禪宗的宗旨是明心見性,求之本性,得之真心,也可說就是藝術的宗旨。源於心地,印於心田,才有文學藝術對人心的潛移默化作用,而不是直白的說教。至於為實現這一宗旨的許多方法和原則,更是早就直接被運用於文藝創作實踐。如含蓄、空靈、直指人心、非理性、非邏輯等等。而要理解這宗旨和方法,不能不了解基本的佛理禪風。

儒、釋、道三家,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鍛造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同時也調鼐出我們獨有的文化藝術。正因為是民族的,才成為世界的。了解藝術化了的禪宗,有助於了解儒家、道家的藝術觀,有助於了解民族文化的整體,這應該是毫無疑義的。如果說對儒家、道家精神一無所知,而能深入禪庭的,則純屬無稽之談,無有是處。

讀禪,讀來讀去說來說去,永遠說不清的是“悟”,是“明心見性”。什麼是悟,什麼是明心見性?禪宗始祖菩提達摩對此概念沒有解釋過,六祖慧能也沒有給弟子們解釋過。但是,那個境界如如不動的存在著,是毫無疑問的。隻有到達那個境界的人自己知道,但也說不出。就像夢裏撿到一顆明珠,醒來想拿給人看,那明珠根本就不存在一樣。所以禪宗有言:悟了還同沒悟。隻是這“還同沒悟”與“沒悟”有天壤之別。

都說禪宗是智慧,而什麼是智慧呢?說得清嗎?去問智者,智者也無言以對。用蘇格拉底的話來說,什麼是智慧,隻有神才說得清。

儒、釋、道三家,釋、道都有其本體,唯獨儒家沒有。所謂本體,簡單的說,就是對天地萬象源頭的思考。

佛學的本體是“心”,所以又把佛學稱為“心學”。“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禪宗“非宗教第一義”,一切源於心,歸於心。離開“心”這一本體,佛教和禪宗便無從談起。

道家的本體是“道”,道生一,一生二,累之至於無窮。老子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個玄之又玄,變化無窮,能產生和統攝萬物的,就是“道”。

儒學無本體論,沒有自己的哲學體係,它是社會倫理,道德規範。雖說儒學“五經”中包含了《易經》,《易經》可作哲學書來讀,易經的本體是“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至無窮無盡。這“太極”和道家的“道”,好像是一回事。但《易經》並非孔子的著作,儒家的思想也並非由“太極”產生,所以不能視為儒學的本體。

老、莊思想和“易(變化)”結合,就是兩晉南北朝的“玄學”。在士大夫階層,談玄之風盛極一時。所以同樣玄之又玄的佛學一進國門,就與士大夫們一拍即合。而士大夫們都是儒家弟子,儒學的參與,與道家一起,便給完全中國化的佛學——禪宗的生發、發展、開花、結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悠悠千古“三家村”,是高山仰止的文化殿堂,是發掘不盡的藝術寶庫。禪宗汲取了儒家、道家精神的精髓,是完完全全中國化的佛學。從禪門入“三家村”,大概不失為一覽“三家村”寶庫的捷徑。